基因疗法先驱蓝鸟生物陨落记:从300亿美金独角兽到2900万"贱卖"背后的行业警示

图片

正文共:1489字 1图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2025年2月,医药资本圈被一则重磅消息震动——曾被誉为”基因疗法三冠王”的蓝鸟生物(bluebird bio)以首付款2900万美元、潜在总价1亿美元的价格被凯雷与SK Capital收入囊中。

这个数字仅为其2018年巅峰市值的千分之三,更讽刺的是,收购方提出的首付款在三个月内从1亿美元腰斩至不足三成,为这场资本寒冬中的”跳楼价”并购再添戏剧性注脚

一、天价疗法的陨落之路

作为全球首个攻克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疗法开创者,蓝鸟生物曾手握令同行艳羡的资本故事:2013年登陆纳斯达克后市值直逼300亿美元,三款FDA获批疗法累计定价超800万美元,被视作改写罕见病治疗史的里程碑。

然而现实给了理想主义一记重击——其明星产品Zynteglo在欧洲因疑似引发白血病遭紧急叫停,177万美元的”天价”更让医保体系望而却步,最终被迫撤离欧洲市场。后续推出的300万美元级疗法Skysona和Lyfgenia同样陷入”叫好不叫座”困境,2024年前三季度仅57名患者接受治疗,对应4528万美元营收难掩2.12亿美元亏损的残酷现实。

二、资本博弈下的”割肉”求生

收购拉锯战暴露了生物科技企业的脆弱性:2024年9月,现金流濒临断裂的蓝鸟启动第二轮裁员,试图通过削减25%人力成本续命,却未能阻止资本市场的抛弃。凯雷最初1亿美元收购邀约看似救命稻草,却在财务尽调后骤降至2900万美元,附加条款要求销售额达6亿美元才能解锁剩余对价——这个看似苛刻的条件,实则暗藏对基因疗法商业化困境的精准预判。

值得玩味的是,收购协议中特别设置了”FDA优先审评券”奖励机制,这张价值1.5亿美元的市场通行证,恰恰是蓝鸟三次申请未果的遗憾。

三、寒冬中的行业镜像

蓝鸟的困境折射出CGT(细胞与基因治疗)赛道集体遇冷的现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虽保持71%的年复合增长率,但2025年305亿美元规模预期下,企业正经历”从烧钱研发到变现乏力”的阵痛。

国内Biotech同样面临生存考验,2024年亘喜生物、普方生物等相继被跨国药企收购,最高交易额达130亿元,而License-out(对外授权)总金额突破525亿美元的背后,实则是本土创新药企”断臂求生”的无奈。

四、幸存者的启示录

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少数突围者提供了另一种范本:某药企凭借双抗药物半年狂揽14.7亿元收入,百利天恒更通过与BMS的84亿美元授权合作登顶盈利榜首。

这些案例揭示生物科技企业的生存法则——既要保持技术前瞻性,更需建立清晰的商业化路径。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资本潮水退去,能自我造血的Biotech才有资格讲述下一个十年故事。”

这场估值缩水99%的收购案,终将成为教科书级的行业警示:在基因治疗这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领域,科学突破与商业现实的距离,或许比双螺旋结构更为复杂。当资本耐心耗尽,留下的不仅是企业估值的残局,更是对整个创新药生态系统的深度拷问

参考资料:
封面图来源:123RF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0)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3月10日 17:25
下一篇 2025年3月11日 17:53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