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虽无华美的辞藻,但笔翰如流未尝壅滞,文采斐然,字字珠玑。通篇读下来,酣畅淋漓,只感茅塞顿开、大受裨益。
作为药时代专栏作家,谢雨礼博士在药时代平台发表了诸多爆款好文。欢迎大家在“谢雨礼博士专栏”中查阅其它精品文章!
图1:药物递送技术的70年发展历程(1952-2022)

表1:各种药物形式或者技术面临的递送挑战
表2: 改良新药的作用和商业化实例

表3:解决药物递送问题的三种方案

第一,通过改造或者化学修饰优化药物分子本身,提高成药性并使得药物可以方便地通过常见的方式和成熟的制剂技术给药。

图3:透明质酸酶技术的工作原理

图4: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和装置

05
递送技术的前沿领域
智能药物递送系统
图5:响应微针(responsive microneedle)

图6:MIT智能口服注射胶囊的工作原理

随着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光遗传技术的发展,基于小分子和光照等信号响应输出酶、抗体、激素等药物的智能细胞工厂逐渐成为可能。2019 年,华师大生命科学院叶海峰团体报道了以绿茶富含的原儿茶酸为开关,调控工程细胞释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研究(10)。2021年,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新颖的SEAKER细胞( synthetic enzyme-armed killer cells)技术。SEAKER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后分泌一种酶,可以水解小分子毒素的前药,实现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11)。
3D打印和电子药片等智能生产和给药技术也值得关注。3D打印可以智能设计和制造有利于药物吸收的药品形状和三维结构,如2015年上市的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口崩片Spritam®。数字健康已是大势所趋,Otsuka在2017年推出一款治疗精神分裂的阿立哌唑电子药片Abilifymycite®。当患者摄入药物后,他们的医生可以轻松追踪信号,因此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跟踪患者的服药状况。电子药片最终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诊断、分析和治疗一体化的智能电子给药系统,口服或埋入后能够实时监测疾病指标并根据需求精准释放药物,医生、病人和家属都可以通过手机 APP 等智能终端进行可视化操作。
微/纳米机器人
图7:抗肿瘤DNA纳米给药系统的工作原理
仿生递送系统
图8:仿生递送系统

图9:最近报道的新型仿生递送系统

仿生递送系统虽然极具前景,但技术复杂,大多数仍处于探索阶段。最近,Codiak以及红细胞递送公司Rubius的临床产品数据不佳,导致这两个曾经的明星公司陷入困境。这也让许多人对这类仿生技术产生了质疑。在下结论之前,有几点值得思考。首先,不同于传统的改良新药,Codiak产品Sting,IL-12和Rubius的IL-15都是全新的肿瘤免疫药物,靶点本身风险极大,产品失败不能完全归结于递送系统。其次,两个公司都是采取内源表达的载药方式,药物和递送系统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全新的药物形式。类似于ADC,这类药物和递送系统的组合通常会涌现一些新性质。如果缺乏对靶点的深刻理解和充分的评价,这种独特的药物形式是否有利于治疗往往不可预测。因此,拥有这类技术的公司不能为了递送而递送,而是要耐心找到可评价且真正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最后,任何新技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依靠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才能准确认识,仿生递送仍然非常值得期待。
核酸的肝外递送
图10:ReCode 的器官靶向SORT-LNP(25)

还有一种间接的策略是在给药前注射一种暂时占据肝脏的脂质体(Nanoprimer),从而提高其他组织对含药LNP的吸收(29)。研究表明,用Nanoprimer对小鼠进行预处理可提高包裹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 mRNA或VII因子(FVII) siRNA 的LNPs的生物利用度,分别导致hEPO的产生增加32%或FVII的沉默增加49%。
新兴的偶联递送技术
图11:Pluvicto的化学结构和作用原理

西湖大学工学院院长程建军教授是较早的开拓者之一,他任职美国伊利诺斯香槟分校时报道了一项极具创造性的药物递送技术ATTACK(Active Tissue Targeting via Anchored Click Chemistry)。如图12所示,该技术用一种含有叠氮的代糖(Ac4ManNAz ,N-叠氮乙酰甘露糖胺)修饰和标识细胞表面,因为肿瘤细胞嗜糖的Warburg效应其表面叠氮的含量远远高于正常细胞。含有炔类分子DBCO的偶联药物可以识别叠氮并通过点击化学将药物不可逆地靶向肿瘤细胞,随后以类似于ADC酶切的方式在肿瘤组织特异性释放毒素或其他药物(30)。ADC药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大部分肿瘤并没有类似于Her2这样的特异性高表达靶标。ATTACK技术实际上在肿瘤组织中人工创造了一个有别于正常组织的靶标,因此,非常巧妙地为无法靶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程建军教授创立的苏州瑞奥生物目前已经获得数千万融资,利用 ATTACK 技术开发独特的抗肿瘤药物,公司预计在 2024年递交首个IND。
图12:ATTACK技术的工作原理

图13:点击化学触发的药物释放
透脑的递送技术
图14:Denali的CNS靶向转运平台ATV

LNP、外泌体和AAV均有脑部递送包括小核酸在内的各种药物的成功案例,如uniQure的AMT-130就是由AAV5将microRNA递送到大脑中抑制突变亨廷顿蛋白的产生,以治疗亨廷顿舞蹈症(HD)。Bioasis Technologies开发了一种多肽偶联递送技术,利用他们专有的肽段促进siRNA的转胞内吞作用,从而穿越血脑屏障。此外,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科学家最近报道了一种能够突破血脑屏障的靶向P-选择素的岩藻多糖-纳米颗粒,利用P-选择素的转运将小分子抗肿瘤药物vismodegib递送到脑肿瘤组织中,显著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33)。
体内细胞疗法的递送技术
图15:Sana的Fusogen递送平台

活体药物的递送技术
图16:MASTER技术和传统CAR-T的比较

表4:溶瘤病毒新型递送技术(来自网络媒体)

在这次抗新冠的应对中,前药、联用P450抑制剂以及LNP递送mRNA等递送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们快速提供了多种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经过70多年的发展,递送技术已经同时拥有老药改良和新技术赋能的双重功能。无论是改良型高端制剂,还是智能、仿生和偶联等新技术都需整合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必将成为未来生物医药创新的必争之地。
参考文献
1. Nat Rev Drug Discov 2023 May;22(5):387-409(Robert Langer等人最新的综述)
2. Science 2021 Aug 20;373(6557):882-889(张峰开发的SEND技术)
3. Cell 2022 Jan 20;185(2):250(刘如谦开发的eVLP技术)
4. Nature 2023 ,616(7956):357(张峰开发的PVC-eCIS技术)
5. Nat Biomed Eng 2021
Sep;5(9):951-967(Samir Mitragotri等人最新的综述)
6. 谢雨礼博士 | 生物科技的下个10年:RNA药物“王者归来”(药时代)
7. PNAS,2015,112(8260),(顾臻教授开发的胰岛素智能贴片)
8. Pharmaceutics 2023 May
4;15(5):1407(最新的微针综述)
9.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2,40(1):103(MIT的智能口服注射胶囊)
10. Sci Transl Med 2019 Oct
23;11(515):eaav8826(叶海峰教授报道的可控胰岛素释放)
11. Nat Chem
Biol 2022 Feb;18(2):216-225(SEAKER细胞技术)
12. Journal of Integation
Technology 2012,10(3),78-92(微/纳米机器人综述)
13. Small, 2020, 16(20): 1907150(加州大学肿瘤靶向的纳米机器人)
14.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36(3):258(赵宇亮院士报道的DNA纳米机器人)
15.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9, 52, 1255(仿生递送系统综述)
16. Adv. Mater.2021, 33, 2102580(细菌药物递送的综述)
17. PLoS One 10 (2015), e0144559(细菌囊泡包裹的紫杉醇递送)
18. Nat Commun 2021 Oct
21;12(1):6116(基因改造的沙门氏菌药物递送系统)
19. Nat
Biotechnol 2021 Jun;39(6):691-696(George Church人工智能设计AAV)
20.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7,1, 0011(顾臻教授报道的血小板-PD-L1递送)
21. Adv Mater 2023
Jul;35(28):e2212210(顾臻教授报道的失活肿瘤细胞递送系统)
22. Sci Adv 2022 Apr 29;8(17):2343(江峰/金奇团队报道的PVC装载方法)
23. Nat
Nanotechnol 2020 Apr;15(4):313-320(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SORT-LNP)
24. Nat Mater 2021
May;20(5):701-710(改进的SORT-LNP)
25. Nature Protoc 2023, 18(1):265(SORT-LNP的制造步骤)
26.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2
Feb 22;119(8):e2116271119(许巧兵团队的LNP)
27. J Am Chem Soc 2023 Mar
1;145(8):4691-4706(宾夕法尼亚大学的LNP)
28. Nat Biotechnol 2022
Oct;40(10):1500-1508(Alnylam的新型siRNA偶联递送)
29. Nano Lett 2020 Jun
10;20(6):4264-4269(间接肝外递送技术Nanoprimer)
30. Nat Chem Biol 2017 Apr;13(4):415-424(程建军教授开发的ATTACK技术)
31. bioRxiv 2023.03.28.534654(Shasqi化学触发的药物释放技术)
32. Nat Biotechnol 2023.7.5.DOI:10.1038/s41587-023-01860-2(Shasqi与强生合作的报道)
33. Nat Mater 2023
Mar;22(3):391-399(P-选择素介导的透脑性岩藻多糖-纳米颗粒)
34. Mol Ther Methods Clin Dev 2023 Feb 26;29:120-132(Umoja体内CART技术)
35. Mol Ther Methods Clin Dev 2023 Feb 26;29:120-132(Vector体内CART技术)
36. PNAS 2021 May
25;118(21):e2017925118(苏黎世大学的SHREAD基因递送技术)
37. Nat Nanotechnol 2017
Aug;12(8):813-820(LNP递送的体内CART技术)
38. Science
2022 Jan 7;375(6576):91-96(治疗心衰的体内CART技术)
39. Nat. Commun., 2019, 10, 3452;Nat. Commun., 2019, 10, 5783;Sci. Adv.,
2020, DOI: 10.1126/sciadv.abb1952;(刘尽尧教授细菌药物隐身策略的系列报道)
40. Adv. Mater., 2020, DOI:
10.1002/adma.202002406(刘尽尧教授智能细菌药物递送系统)
41. Nat Biotechnol 2022
Aug;40(8):1250-1258(北卡罗来那大学的体内CART工厂MASTER)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