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烈祝贺



永远年轻,永远具有成长性,这是生物科技的魅力。
从迄今披露的年报和一二月经营数据看,大部分头部公司保持强劲增长,长期逻辑没有动摇。
植根于人类永续的需求,美股A股历史已经验证,消费医药长盛不衰。拉长周期可发现生物医药诞生了最多的10年10倍股,其中A股近十年涨幅前20名中有4成是属于生物医药行业。
你不可能在其他行业见到如此大面积长期维持年化30%利润增速的情况。
生物科技对新生力量秉持最大的宽容,在迭代造成的裂缝中,正在涌现第二代头部公司。
他们就是当年的恒瑞医药、迈瑞医疗、药明生物、智飞生物,不过业务形态和成长路径有所不同,契合了技术和消费发展的新趋势。
金斯瑞生物科技一路坎坷不断,创始人章方良被逮捕,曾经使股价重挫。
如果你近看这家公司的业务矩阵,会被惊呆,这是多么复杂精美的构造,完全是新物种。
金斯瑞生物科技呈现一种全新的复合业务形态,各条业务线之间又有协同整合效应,理解起来比较烧脑。
成长为国际化大型生物科技公司,员工人数从4558名 (2021-06-30) 增至5260名(2021-12-31),业务营运覆盖全球逾100个国家及地区,美国、中国内地、欧洲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52.3%、28.2%、8.5%,建立起4个主要平台。
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平台:涵盖基因合成、寡核苷酸合成、多肽合成、蛋白生产、抗体开发,以及生命科学设备及耗材。2021年收入315.8百万美元,占比61.79%,同比增长26.4%。
生物制剂CDMO平台(蓬勃生物):提供一站式CGT(基因及细胞疗法)开发以及生物制剂发现和开发服务。2021年收入81.4百万美元,占比15.92%,同比增长101.5%。待交付订单197.4百万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08.4%,处于超高速成长期。抗体及蛋白质药物开发的交付时间缩短,CGT市场(包括mRNA相关应用)蓬勃发展,使质粒收益大幅增加。后续发展上,将扩充GMP产能,把服务拓展至生物制剂与CGT后期开发及商业生产,建立CGT美国生产业务,增加先进技术(单B细胞克隆灌注系统、线性化DNA及mRNA生产)。
合成生物学平台(百斯杰):酶工程技术用于为饲料、酒精、食品及家庭护理行业开发产品。2021年收入38.6百万美元,占比7.55%,同比增长33.6%,实现盈亏平衡。后续将利用在菌株优化和蛋白质工程方面的强大能力,推动利润提升。
细胞疗法平台(传奇生物):开发针对肿瘤及其他适应症的新型细胞疗法。2021年收入89.8百万美元,占比17.57%,同比增长18.6%。经营亏损373.9百万美元,主要原因是临床试验投入、患者入组率提高及研发管线增加,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烧钱巨大。
金斯瑞生物科技年报最大的亮点是细胞疗法。国内开展的CAR-T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过500项,占全球一半以上,而传奇生物提前走出内卷,2月28日,靶向BCMA的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获FDA批准上市,重振创新药出海信心,这也是中国首次走在全球新药研发前沿位置。西达基奥仑赛定价46.5万美元/针,将享受美国更好的支付环境,避免复星凯特阿基仑赛国内定价120万人民币/针,却未能纳入医保的悲剧。据合作伙伴强生预计,西达基奥仑赛有望在全球实现最高超过50亿美元的销售额。
传奇生物已在多地建立生产基地,以提升西达基奥仑赛产能,包括比利时、美国新泽西和中国南京。其中,南京精准免疫细胞抗癌新药厂房二期项目总建筑占地约63000平方米,建成后可年产免疫细胞抗癌新药约200升,规模不亚于药明巨诺2021年苏州新建的商业化生产基地。
年报体现前所未有的自信,传奇生物有望成为海外企业在中国使用转基因细胞进行科学研究的首选合作伙伴。国家药监局为鼓励创新,经过咨询后,在由科学顾问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监督的情况下,中国临床医生可在其医院启动实验性细胞疗法的临床测试,无需取得国家药监局对正式试验性新药的批准。
金斯瑞生物科技手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2亿美元,但2021年亏损3.48亿美元,CDMO平台(蓬勃生物)、细胞疗法平台(传奇生物)暂未盈利,合成生物学平台(百斯杰)刚刚越过盈亏平衡线。2021年,销售及分销开支约16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6.6%,行政开支134.5百万美元,同比增长48.9%,增速均明显高于30.76%的收入增速。销售费用率32.88%,管理费用率26.32%,与另一家创新型公司微创医疗接近(销售费用率33.98%、管理费用率26.78%),需要避免重蹈开支无度的覆辙。
你可以质疑我们的能力,但不能质疑我们的人品。
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这句话应该反过来理解。
疫苗行业有前置壁垒,竞争不充分,以至于技术长期停留在me-worse阶段,一线公司格局混沌,直到mRNA技术改变一切。
沃森生物管理层较有前瞻性,在mRNA技术上卡位,既早且准。
被一家传统疫苗公司甩在身后,作为Biotech的康希诺生物应该感到羞愧,mRNA疫苗至今仍未进入临床。
沃森生物2021年营业收入34.63亿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4.28亿元,同比下降57.36%。其中,Q4营收13.3亿元,同比下降2.82%,环比增长71.09%,净利润6337.7万元,同比下降88.84%,环比增长40.29%。营收正常,利润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Q4研发费用2.86亿元,同比上升1156.48%,环比上升93.40%,mRNA疫苗三期临床进入攻坚时刻,对资金消耗巨大,同时公允价值变动约-1.87亿元,持有的嘉和生物股价下跌。除13价肺炎疫苗外,常规产品线受新冠挤压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13价肺炎结合疫苗(全球销售额最大的疫苗品种):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自主研发并成功上市,2021年销售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65.59%,获得批签发495万支,同比增长10.88%。获得摩洛哥药监部门批准上市,出口疫苗已生产好,待批签,今年计划出口约200万剂,上下半年各一半。产能可以达到3000万剂,2023年底2024年初完成扩产,产能达到6000万剂。原液将出口到印尼,墨西哥。
二价HPV疫苗:已完成临床试验现场和生产现场核查工作,药监局的审批制证在10个工作日内。因为是2类苗,如果政府补贴(例如成都),价格等同于市场价,如果政府采购,剔除销售费用后,利润率也有保证。九价HPV疫苗正在开展Ⅲ期临床研究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其进度与二价HPV的获批相关联(临床终点的定义)。
mRNA新冠疫苗:相比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线,这是头等大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mRNA疫苗仍未能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应该是技术层面比较慎重。3期临床入组基本结束(海外入组主要是在印尼和墨西哥完成,22000人),数据统计分析中。2月底已收集到几十例病例,目前已收集到上百例。安全性(特别是3期临床)很好,初免和B/M的相当,序贯数据比3针灭活数据好很多。玉溪mRNA疫苗模块化厂房正在持续开展设备调试验证工作。针对通用流感病毒的siRNA药物、流感病毒mRNA疫苗和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正在开展临床前研究工作。mRNA管线与技术平台均为合作开发,完全自主研发尚需技术积累。
今年业绩大增值得期待。
诺唯赞堪称小金斯瑞,多条业务线复杂缠绕,并发散生长,具有无限可能性。
以最新风口而言,诺唯赞既是mRNA疫苗原料供应商,又是新冠检测试剂原料供应商,还是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生产商。
诺唯赞是生命科学+体外诊断+生物医药全场景全产业链潜在龙头,
2021年常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2%,掌握上游关键原料的卡脖子技术,不断拓展下游应用场景,生物医药业务收入可望连年实现翻番,为mRNA疫苗生产提供所需酶原料,今年迎来催化剂。
问题是常规业务对应估值不稳定,难以驾驭。
诺唯赞2021年度业绩快报,营业收入18.64亿元,同比增长19.13%,净利润6.78亿元,同比下降17.43%。业绩下滑属正常现象,2020年基数过高。受益于新冠业务,净利润从2019年2579万元暴增至2020年8.22亿元。
2021年非新冠业务收入7.18亿元,占比38.5%(2020年占比23.3%),同比增长92%,常规业务涵盖科研试剂、测序试剂、诊断原料、诊断试剂及仪器、CRO服务,保持强劲增长。
新冠相关业务(包括诊断原料及终端检测试剂)销售收入实现约11.46亿元,同比下降约3%。
三费大增,公司处于高速扩张期。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4.97%,研发费用率约12.46%。管理费用同比增长95.37%,主要系公司规模扩张迅速,管理人员薪酬及办公费用增加所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70.61%,进一步提升市场覆盖率、增加销售人员数量、加大市场拓展及宣传。
扩大能力圈半径,设立诺唯赞材料科技,瞄准400亿国内实验耗材大市场。
合成生物学的未来
合成生物学理想的骨架已搭建起来。
现阶段的使命是对传统石化宇宙的瓦解,助力碳中和,70%石油化学品都能够采用生物法进行生产。预计未来 10-20 年与材料、化学品和能源相关的合成生物学市场将拥有 2000-3000 亿美元的空间。
但商业化还不够丰满。
国内龙头凯赛生物2021年营业收入21.98亿元,同比增长46.78%,净利润6.04亿元,同比增长31.89%,低于预期,其中,Q4净利润环比下降30%。
凯赛生物是生物基长链二元酸与尼龙全球引领者,是全球唯一可以生产DC18(长链二元酸)的企业。DC18 产品与诺和诺德合作,助力其研发生产新一代降糖药物索玛鲁肽。索马鲁肽已经在全球43个国家上市,是为数不多的长效GLP-1抑制剂,其长效机制得益于使用了凯赛生产的DC18的修饰,增加侧链稳定性。
潜在商业价值正在解锁。
山西太原基地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年产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后逐步投产。
合成生物学采用的原料以玉米为主,站在粮食安全的对立面,随着产业化的发展,粮食耗用量也会成倍增加,成为制约大规模生产的阻碍。2021年我国玉米进口总量为2835万吨,其中,进口乌克兰玉米824万吨,占比29%。自今年2月底以来,玉米价格出现快速上涨。
采用以秸秆为主的非粮食作物为原料是突破方向。
我国秸秆年产量稳定在8亿吨左右,其中可利用的秸秆6.7亿吨左右,是数量庞大的生物质资源。
秸秆利用或成为第二次页岩气革命,凯赛生物秸秆项目正在进行中试,未来将在山西建设万吨级秸秆制乳酸项目。
秸秆代替玉米是合成生物学大反转的催化剂。

推荐阅读
-
美国成立ARPA-H,其归属问题仍存争议「白宫科学顾问Francis Collins说,具体办公地点和主任有待确定」 -
行业寒冬?这3家biotech,1天融资「超过15亿」!有了好数据,啥寒冬都不怕… -
昨夜,FDA发函,终于还是拒绝了信达/礼来的PD-1… -
「肠道菌群」联用K药?结果出炉后,单日股价「接近翻倍」!微生物疗法曙光已现? -
出海之我见!——百奥赛图副总裁、祐和医药CMO陈兆荣博士:用创新的理念和领先的技术,加速中国源创新药扬帆出海! -
加科思厂子都建起来了,野心很大啊… -
从研发、应用、临床三个维度,深入认识新一代CD47抗体的“昨天、今天、明天” -
刚刚!重磅ADC药物DS-8201,获NMPA受理,AZ为它花了69亿美元! -
Biotech大飞跃:抢人!抢钱!抢位置!这是最卷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
药时代BD项目 | 潜在更优THR-β激动剂,目标适应症:NASH和血脂异常。寻找全球或中国权益合作伙伴 -
先声药业与凌科药业就新型JAK1抑制剂LNK01001达成商业化战略合作 -
新一期 | 药时代征集:付费顾问 & 行业专家! -
药时代征集:付费顾问 & 行业专家! -
招聘 | BD岗位 -
里程碑!FDA批准全球首款LAG-3抗体!成为CTLA-4和PD-1/PD-L1之后第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2021全球药企研发投入「前10强」:罗氏依旧站在王座;强生、辉瑞强势追赶、AZ重回榜单… -
最具科学家底色的跨国药企,又在中国上市了一款「全球首创药品」,深挖产品、公司、行业背后的逻辑——独家专访诺和诺德张克洲 -
出海之我见!——欧康维视CMO陈冬红博士:天时地利人和,出海时机已成熟!与海外监管机构的沟通很重要! -
出海翻身仗!南京传奇CAR-T获FDA批准,背后究竟有什么「成功密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