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信达刘勇军:新药临床转化效率与策略决定其上市进度与商业价值
新春快乐
以下是信达生物总裁刘勇军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E药经理人:目前国内大多药企都还在做Fast-follow,真正的First-in-class很少,中国何时能从Fast-follow走向First-in-class?
刘勇军:2015年药审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带来整个新药开发模式的变革。面临“内外夹击、热点扎堆、时间紧迫”的挑战,越来越多生产Fast-follow的国内药厂将目光投向First-in-class (FIC)候选药物。
众所周知,FIC新药的前期研发投入高,研发风险高,成功率低。援引《Clinical Development Success Rates 2006-2015》统计的数据,2006~2015年,一个FIC新药从临床I期到获批上市的概率约为3.15%。尽管从研发到上市困难重重,被视为创新药王冠上的明珠的FIC,仍旧在吸引着众多企业涌入。
2020年,多家国内药企都开始对准FIC发力,自主研发或引进。西南证券曾预测:国内企业的第一批全球自主产品将于2025~2030年上市,届时中国将进入本土创新药时代。
在适应证选择方面,肿瘤领域一直处于中国创新药研发重点转变的前沿。2020年一篇发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的题为《Trends in oncology drug innovation in China》的文章指出,截至2020年1月,中国共有821款处于不同临床开发阶段的抗癌候选药物,其中包括359款First-in-class药物。而在学术界,First-in-class肿瘤药物开发所占比例已经远高于产业界,分别达到80%和40%。
在华获批上市的信迪利单抗,凭借两个适应证(T细胞淋巴瘤、食管癌), 2020年获得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得以快速获批上市,并获得税收减免、加快审批以及上市后7年市场独占权等优惠政策;同年,信迪利单抗获得欧洲药物管理局(EMA)授予孤儿药资格,适应证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信迪利单抗在海外的成功获批,为中国本土PD-1单抗提供了最好的证明:中国研发制造的免疫治疗药物获得海外认可。
E药经理人:真正成为一家FIC研发生产企业需要哪些环节的匹配与完善?
刘勇军:新药研发的过程中,成药性评估和临床转化最为关键,尤其在临床转化环节效率与策略的正确与否最终决定一个药品的上市进度与最终商业价值的大小。FIC新药的开发注重靶点机制的验证,特别是临床前研究的夯实。除此之外,新药开发的靶点选择、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研发管线的构建,都影响未来企业的现金流和价值;法规完善、完善的技术支持、足够资金和人才具备也是FIC药品的研发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
FIC药品开发模式方面,不同类型的药企需要不同环节的匹配与完善:
大型药企首先需要依靠体量与规模化优势,建立完整的内部研发闭环和体系,其次需要通过建立独立的研发实体,将新的研究行动和现有组织分割开来,以反映不同的目标和资源需求。
初创生物科技公司,与CDMO等外包研究机构合作,分担成本研发成本。
此外,CRO做FIC的能力与配合,PI投入做新药探索的强烈意愿,也是推动国内企业研发生产FIC的助力之一。
E药经理人:中国创新药公司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刘勇军:中国药企的创新研发不断获得海外监管机构的认可,但主要以License-out的形式与国际知名医药企业合作的形式在海外销售。中国创新药公司走向国际市场,需要以下条件和能力:-
-
注册:拥有全球注册的能力,熟悉当地药监局对药物审批的要求,能够快速获批。
-
临床:拥有全球多中心的临床开发的能力;与当地相关领域的知名PI建立良好关系;与当地有能力的CRO建立关系,积极推进临床试验的招募和开展。
-
市场:海外学术会议的推广,将药品临床研究的数据在海外大会发表,获得海外知名学者和研究中心的认可。
-
研发:快速提升创新药研发能力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研发能力。
-
商务:挑选合适的海外渠道商与之合作。
-
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质量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还有很大的机会。世界范围内,生物医药的发展黄金期是近十年,欧美只是部分领先,国内创新药企完全有可能走向全球市场。
为了更快更好地走进全球市场,源源不断输出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First-in-class新药。信达生物于2020年初正式成立信达国清院,将以经典和前沿科学为基础,研发创新型、差异化药物和突破性治疗技术,志在成为全球领先的集科研、技术、应用为一体的研究机构。
E药经理人:从中国医药创新技术层面来看,还有哪些卡脖子的技术没有突破?
刘勇军:从患者诊断、创新药研发和生产制造这个链条上都有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
体外诊断试剂的原辅料和设备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掌握在国际巨头里。举简单的例子,新冠检测试剂里的核心原料硝酸纤维素膜(NC膜),基本被国外厂商所垄断,这也导致了在疫情爆发初期,一卷NC膜的价格被炒高了好几倍还“一票难求”。从药物研发的试剂、设备和技术来说,免疫学研究用到的最基本的流式细胞仪以及抗体都是国外几家公司垄断的。还有一些新型的治疗技术,比如基因编辑技术等。再说到抗体药的生产,小到细胞的培养和营养液,大到细胞生长的发酵罐,都在可以“卡脖子”的范畴里。
E药经理人:目前中国的医保政策下,可以培育出更多的创新药企吗?为什么?
刘勇军:中国的创新药企业诞生于10多年前,经历了中国药品审批政策和医保政策从保守到逐步规范化、透明化的全过程,可以说近两年来崛起的中国创新药企业正是受惠于现行的行业政策而快速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医保政策覆盖了95%以上的群体,可以说是参保率最高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在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这两年的“腾笼换鸟”也为国产创新药提供了有力的基金支持。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改善的人们的健康意识,都是创新药在降价进入医保之后有力的保障,以价换量在中国市场上还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各级政府也在鼓励和支持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国家医保体制之外,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支付、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保险等新型的医疗保障机制,极大地丰富了筹资渠道,也给创新药企业提供了更多解决支付压力的方法和途径
诚然在现行的医保政策之下,对本土创新药企业在研发管线、生产成本、产能规划、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管理效率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土创新药企业需要在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真正做到规模化和协同效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E药经理人:如何评价License-in模式对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建设的影响?
刘勇军:License-in模式是中国企业全面提高创新水平的关键。任何一家公司只能承担一部分的研究费用。因此,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仅仅靠自己在很多领域研发出Best-in-class, First-in-class的产品,而是需要利用License-in模式来寻找其他公司最优秀的分子,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不断通过引进产品来升级产品管线。
推荐阅读
何如意:license in产品该如何实现快速上市?药企出海临床试验设计该怎么做?一个最佳的临床是怎样的?
恒瑞首现亿级股权投资,这家从不license in的低调药企凭什么?
高光时刻!2021中国医药创新:BigPharma、Biopharma、Biotech交相辉映,国际化进程势不可挡
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火了!新药领域,河南老乡也很牛!一个字,中!(文末有彩蛋)
欢迎欣赏“我和我的药时代”——2021年中国医药界网络春晚”!
药时代,聚焦新药研发,荟萃行业精华,分享交流合作,共筑健康天下!
点击这里,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