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题为《Regulators split on antimalarials for COVID-19》,该篇社论聚焦了氯喹(chloroquine)以及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这类抗疟药物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学界争议。
接下来,就由药时代为大家呈现此番争议的热点内容。
争论之始
根据美国总统Donald Trump的推荐用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一项紧急使用授权(EUA,emergency use authorisation)。该项授权批准氯喹以及羟氯喹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然而,这一决定并未经过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在内的常规药物审批程序,且两种药物都没有经过针对新冠肺炎治疗的验证和试验。更为重要的是,氯喹和羟氯喹的应用在临床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具有罕见但可能潜在致命的副作用。因此,这一紧急授权的发布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争论。作者在篇首指出:此番争议的焦点在于美国和法国当局已经批准使用氯喹和羟氯喹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然而欧盟监管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却认为目前仍然缺乏确切的研究结果支撑,因此并不支持该项决定。
而若要追溯羟氯喹和氯喹的研发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30年代。传闻17世纪30年代,当时伯爵夫人安娜·辛可那突发不明原因的发热性疾病,无药可治之时,一名传教士的侍臣威加用一种神奇的树皮熬水治愈了总督夫人的病症。夫人的治愈使得此树被命名为金鸡纳树,树皮粉被称为“伯爵夫人粉”。当时的欧洲正在流行疟疾,使国王与贫民同样受到危害。伯爵一家将这一神秘的“伯爵夫人粉”带回欧洲。英国药剂师罗伯特·塔博尔用这一“神秘之粉”成功治愈了英格兰二世和路易十四世的年轻儿子,于是神秘药粉又被冠名“耶稣粉”。1677年,这种神奇药粉被命名为秘鲁皮质(Cortex Peruanus),正式纳入英国伦敦药典。直到1820年,法国科学家成功从金鸡纳树皮中提炼出两种活性物质——奎宁与辛可宁( quinine and cinchonine),由此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抗疟药奎宁。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二次大战期间,经历了90年的纷争,从金鸡纳树皮到完成20个步骤的化学合成,药学家们研发出具有活性的、业界周知的“氯喹”。从17步到20步的最后三步历经了30年。无论这场争议的肇始和转归如何,应对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俗语有云:“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仍然期望能有更多确切有效的药物用以临床治疗,可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Susan Jaffe,Regulators split on antimalarials for COVID-19,The Lancet, Volume 395, Issue 10231,2020,Page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