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药明生物首届CRDMO+开放日上,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回顾过往多年的打拼历程时感概,自己十年前在苏州参加行业会议,大家共同畅想十年后或许能有1-2个中国创新药上市。没想到当时还是太保守了,现在做得远比想像中要好得多。中国创新药临床试验数量与美国并驾齐驱,交易总额也在全球处于领先。
这一观点与被拜耳收购的AskBio的联合创始人、原CEO希拉·米哈伊尔(Sheila Mikhail)在结束Evercore中国生物科技峰会后的论述不谋而合。她认为,中国药企已不仅仅是快速跟进者,更是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临床开发阶段实现对美国药物的弯道超车。
一位是带领药明生物成长为全球大分子CXO龙头的行业领军人物,一位是经验和眼光俱佳的知名Biotech创始人。两人不同视角给出的评论都在印证一个事实:中国创新药已实现跨越,具备改变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力。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站上了新起点。
十年蜕变,中国创新药搏来自己的时代
全球首个双抗ADC即将“撞线”的桂冠荣誉,大概率是中国药企的。
7月3日,百利天恒宣布,其自主研发的EGFR×HER3双抗ADC(iza-bren)在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中,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这是全球首个完成III期研究的双抗ADC。事实上,iza-bren这样带着中国血统的全球首创新药并非个例。比如,科济药业的舒瑞基奥仑赛注射液是全球首个提交上市申请的实体瘤CAR-T疗法。
回望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史,这种由中国主导的创新药“盛世”放在过去是不敢奢望的彼岸。
中国最早给国际生物制药产业的印象是原料药大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原料药的出海之路初步打通,大量“中国造”原料药挺进国际市场。历经近40年的发展,中国原料药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如今承担了全球约1/3的原料药供应。后来,基于原料药方面的初步积累,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研发、申报和生产仿制药。中国在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的标签也更新为仿制药大国。
“创新”这个词在2000年代的中国医药圈极为罕见。业内人士回忆,当时与本土企业家讨论创新药,最常见的态度是:中国新药研发基础薄弱、风险过高、投入巨大,不如专注仿制更为现实。
但仅靠原料药和仿制药,中国企业无法赢得国际生物制药体系真正的认可。进入“十一五”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关键词,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药企才开始大胆尝试创新。始于2015年的中国药审改革,则在政策上助力中国创新药研发。
2025年,恰逢药审改革十周年,中国创新药已成为全球生物制药板块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近期,常年旅居上海的美国编辑Jacob Dreyer在《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China’s biotech is cheaper and faster”的文章。文中指出,全球制药企业都能够以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在该地区(指中国)开展药物研发与生产。
另一篇海外行业人士题为“Will all our drugs come from China?”的文章也直言:“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新药研发数量的领先者,这几乎已不可避免。”
类似的评价在2025年集中爆发,这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过去十年在政策引导、人才回流、资本投入与产业协同等多维度努力的结果。
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创新药的崛起,离不开中国本土CXO公司更早一步“筑路”。
放眼当下,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创新热潮持续高涨,CXO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陈智胜博士就在活动中表示,今年1月举办的JPM大会上,他见了100多个客户。而随着BD热潮持续高涨,他现在更忙碌了。
不只是创新药的时代,也是药明生物的时代
据沙利文《2025中国生物药出海趋势蓝皮书》,2024年所有采用CDMO模式的中国创新药出海资产中,70%的项目是在药明生物的赋能下出海的。
也有公开信息显示,在过去几年有大约70个在药明生物赋能下达成收购交易得创新生物药项目。其中68%的合同来自跨国大药企。
药明生物如今的行业领军地位,建立在对时代发展之势的把握上,也建立在对技术与服务的持续深耕和精益求精上。
伴随中国创新药同步成长的这十年中,药明生物成功预见了单/双/多抗,及ADC带来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改革,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布局这几个板块。据药明生物2025 H1财报,其上半年新增86个综合开发项目中,超过70%为双抗、多抗及ADC项目。
陈智胜博士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药明生物仍在随着行业趋势布局更多新兴技术领域。例如公司开始加码微生物发酵技术,包括推出微生物表达平台EffiX,启动成都微生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未来,这套体系将赋能一系列分子量更小的复杂生物分子,包括多肽、抗体片段、重组蛋白、酶、细胞因子、病毒样颗粒等热门赛道产品。
而在外界对药明生物的广泛研究中,公司独特的CRDMO模式以及背后的“黄金漏斗”,被认为是药明生物内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也是公司引领行业发展的最佳证明。
在药明生物赋能下,客户早期项目可以沿着R-D-M路线,一路向后期推进至商业化生产阶段。药明生物相当于提前锁定客户更高价值的服务需求。对于中小型Biotech而言,得到药明生物的赋能,则意味着团队可以更专注在早期研发。
岸迈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辰冰博士认为:“岸迈生物在创立之初,便遵循了经市场验证的生物技术公司成功模式一一既要依托生物学机制做好源头创新,也要凭借技术平台构建竞争壁垒,这两点也是创新药成功出海的关键。随着生物药分子愈发复杂,双抗、多抗药物快速崛起,药明生物这样技术卓越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这能让我们专注于创新研发,无需分心。”
今年上半年,药明生物综合项目数再次迎来高增长。公司一体化平台内新增了86个综合项目,累计综合项目数已经达到864个,First-in-class项目数量达到338个,蕴含无限潜力。
其中,有31个项目从临床前推进至临床1期,14个项目从临床1期推进至临床2期。药明生物此前披露,超过90%的研究项目推进至开发阶段,和超过90%的开发项目推进到生产阶段时,客户都会继续选择与药明生物进行合作。体现出强大的客户粘性。
基于此,即便仅依靠早期项目向后期持续推进所带来的自然增量,药明生物也足以保持充沛的项目储备,为其长期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而凭借综合优势,上半年还有9个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后项目转入药明生物平台,其中包括2个临床3期项目。这被称为“赢得分子”。
下一个黄金十年,药明生物仍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国创新药量质齐升,声名远扬的当下,其高性价比也正密集吸引海外药企慕名来中国“买药”。
一个数据是,2025H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超越2024全年BD交易总额。另一面,BD热潮让更多中国Biotech撑过了此前的“资本寒冬”。医药魔方《2025H1医药交易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资已经被BD交易首付款反超。
当跨国药企和海外资本的BD以及NewCo资金成了中国创新药造血的核心甚至是主要的盈利来源,“出海”就成为企业的必由之路。选择药明生物,获得创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端到端”的赋能,正是“出海”最好的选择。
可以被观察到的是,随着创新药行业进入新周期,全球新药监管也在趋于严格。无论是临床价值、靶点创新性,还是国际注册与商业化能力,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就License-out而言,随着FDA/EMA等对生产基地检查频率和标准不断提高,授权后海外买方会对引进项目进行严格的再评估。对合作伙伴的交付能力也正从“能开发,能生产”升级为“能持续、稳定、合规地在全球多地交付”。
在药明生物开放日活动上,公司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俞丽华女士就指出,对创新药出海而言,CMC质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胞株构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征及GMP生产等环节,历来是出海项目的痛点。优质的CMC能力不仅能加速监管审批进程,更能保障规模化生产稳定性,从而降低买家风险、提升交易价值。
唯有与强者同行,方能行稳致远。
药明生物凭借构建起的“技术+质量+速度+全球协同”的稀缺能力壁垒,正在成为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能够全面提高客户项目在买方或潜在买方评估团队眼中的价值。
沙利文的研究指出,药明生物赋能客户的项目达成“出海”授权许可后,95%的项目依然选择留在药明生物继续合作。这正代表了药明生物开发质量已被国际买方企业广泛认可。
类似的观点,也在药明生物开放日现场得到了嘉宾的认同:
昂阔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商务官富天博士表示,在出海合作实践中,能真切感受到买方,尤其是大型跨国药企对药明生物的高度认可,在CMC环节与药明生物合作,让买方对产品更放心。
中国创新药的的下一个黄金十年,势必有更多项目推进至商业化阶段。
药明生物生产基地,已经累计通过44次全球药品监管机构检查,其中包括22次FDA与EMA的严格核查,更保持着PLI 100%通过率的行业标杆纪录。携手这样一家优秀的合作伙伴,创新药企能以更灵活、更专业的方式,轻装上阵。
另就速度而言。在药明生物,客户项目从技术转移到PPQ完成需要6个月,到递交BLA需要10个月,分别较行业主流时间缩短3-6个月、8-15个月。如果采取加速时间线,从技术转移到PPQ的时间可进一步压缩到3.5个月,助力客户项目在未来抢先上市占领先机。
此外,药明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欧洲、北美、新加坡及中国布局5个研究中心、8个开发中心及8个生产基地。能够按照需求,灵活调配各基地资源,快速响应生产需求,并大幅降低工艺转移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全球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全流程支持。
从“药物研发”到“产品上市”,从“技术创新”到“质量交付”。药明生物持续引领行业,成为推动中国创新生物药走向世界的“核心引擎”。
下一个黄金十年,中国创新药的历史正在书写。站在时代的新起点,药明生物仍是最好的选择。
封面图来源:即梦AI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