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大刀挥向中国BD交易,网友们吵翻了

融资的机会来了!~
多家知名VC公司寻找优质投资标的,
感兴趣的管线包括:
(1)针对实体瘤的创新性TCE、(2)新靶点/新核素的创新性核药、(3)Abeta双靶点等CNS创新药、(4)新靶点/新MOA的自免创新药。
请有相关产品的biotech公司立即联系药时代BD团队(BD@drugtimes.cn)!
正文共:2375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在整顿完美国处方药广告乱象后,特朗普政府随即又给中国创新药的BD设置了“高门槛”。

BD

来源:《纽约时报》

据《纽约时报》,特朗普政府正在草拟一项可能颠覆全球医药格局的行政令,草案中的政策内容包括: 

  • 交易审查提高门槛: 美国药企购买中国创新药专利或权益进行BD交易时,将面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强制性国家安全审查。迄今为止,此类交易通常都能顺利进行。实施后,或将会增加授权交易的不确定性。

  • 临床数据审核提升门槛:依赖中国临床数据的药品,在美国FDA的审批过程中将面临更严苛的监管审查与更高的成本,从而显著延长其上市时间并增加市场准入壁垒。

  • 同时,草案还呼吁提升美国本土抗生素、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药品产能,并优先采购本国生产产品

特朗普的“后援天团”阵容堪称豪华:科技亿万富翁彼得·蒂尔(Peter Thiel)、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科赫家族,以及“驸马爷”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均已向白宫施压,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力保美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

这背后,是一场关乎国家安全与产业竞争的深层博弈。

过去,美国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靠将潜力新药授权给大药企就能换来“真金白银”,形成“良性循环”。但近年来,风向变了——MNC寻觅创新源头时,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其研发速度快、成本低、交易价格也更有吸引力。

据药时代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度(截止到630日),中国创新药领域的BD出海交易事件已超过50起,其中披露的合作总金额合计高达484.48亿美元根据追踪医药行业交易的DealForma公司数据,今年上半年,38%的重大药物授权交易涉及中国研发的药物,而十年前这一比例几乎为零。此外,上海张江还有望取代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和旧金山湾区——这两个长期主导全球生物技术的中心。

相比之下,这些美国初创企业正面临融资困难、变现无门的尴尬境地。正因如此,那些押注美国本土创新的投资者们才如此焦虑,急切呼吁政策护航。“目前,美国在生物技术方面领先,但我们正在失去这种领先地位,我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生物技术创新组织主席John Crowley说道。

然而,遏制中国,真的就能拯救美国生物药的未来吗?

辉瑞、默克、阿斯利康等MNC给出了否定答案。它们需要中国高性价比的研发供应链和创新药授权引进,以此应对自身专利到期的“悬崖危机”和研发效率下滑的双重困境

曾公开力挺特朗普“应得诺贝尔奖”的辉瑞CEO——Albert Bourla 在与特朗普政府内部医疗事务核心人物——Mehmet Oz博士的交流中直言:与中国开展的药物合作,不仅利好辉瑞,更直接惠及美国患者。他强调中国创新药承载着美国癌症患者的治疗希望。

今年5月,辉瑞以超60亿美元(首付款12.5亿美元)的重磅交易,引入三生制药的PD-1/VEGF双抗新药SSGJ-707。在后续与特朗普政府官员的会谈中,Bourla毫不掩饰地将这笔交易称为从中国获取高价值技术的典范若一纸禁令将其封杀,损失将远大于所谓安全收益。

限制中国药物进入美国市场,看似是“保护本土产业”,实则会适得其反——不仅将推高研发与生产成本,更可能延迟美国患者获得前沿疗法的时间。在真实的医疗需求面前,任何政策都难以违背市场规律与患者权益这一基本逻辑。

对此,Leerink Partners知名分析师David Risinger明确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这项政策草案不太可能提振美国生物科技股。他强调,所谓积极作为,不应是筑起贸易高墙,而应真正服务于本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例如降低监管负担、提供财政激励,并大力支持美国科学家和企业开展突破性研究

此外,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也为这类草案设置了天然屏障。总统的权力并非无限,任何涉及限制企业合作或影响患者用药的行政命令,都必须经受宪法和司法体系的严格审视。将中国创新药拒之门外,极易被视作对商业自由与患者权益的不当干预,最终难逃被搁置甚至叫停的命运。

事实上,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波,《纽约时报》报道称,白宫已公开表态:目前并未“积极考虑”相关草案。

特朗普大刀挥向中国BD交易,网友们吵翻了

来源:《纽约时报》

但无论这一行政命令最终是否真正落地,仅是“蝴蝶扇动翅膀”,已在中国创新药行业内激起层层涟漪

市场情绪已率先反应——消息传出后,创新药板块应声下跌。而更深层次的影响正在浮现:交易审查的收紧将显著延长谈判周期、增加不确定性;数据壁垒则可能迫使企业在美国重复开展临床试验,大幅推高出海成本;融资窗口也可能因此进一步收窄。

但危机往往孕育转机。这场外部压力或将加速行业蜕变:中国药企将被迫从过去“卖管线”的简单模式,转向更深层次的全球临床开发与自主商业化能力建设,打造真正的国际竞争力。正所谓“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去泡沫化的时代能筛选出”真金“,推动资本和资源更加聚焦本土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深耕差异化创新。

与此同时,全球医药合作的大潮并不会因美国的政策转向而停歇。倒逼国内企业加快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与欧洲、日本、新兴市场等地的跨国药企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创新的流动从来不会被单一国家的壁垒彻底阻断,它只会改道,流向更开放、更高效的合作伙伴

当“出海”不再是一条坦途,向内深耕、向外多元,或将成为中国创新药的新常态。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自强,而非封锁,中国已用百年的历史验证了这句话。

参考资料:
1.https://www.nytimes.com/2025/09/10/business/trump-medicines-china-biotech.html?searchResultPosition=2
2.超484.48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数量达50笔
3.其他公开资料

接下来一条会议宣传

目前,药时代与肝病新药联盟应行业需求,决定于2025年11月21-22日在上海举办“第四届肝病新药联盟年会暨减重新药论坛”活动(线下)。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多位行业资深专家,将聚焦肝病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临床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来自医院、药企、CRO、投资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们将齐聚一堂,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他们的行业洞见和宝贵经验。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持续关注,药时代公众号将持续更新会议最新动态。
主办单位:肝病新药联盟、药时代

协办单位: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爱肝联盟。

展位火热预定中!联系方式如下

赞助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演讲席位、会场展位、会刊彩页、晚宴赞助、会议用品宣传等。

图片来源:即梦AI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9月11日 19:07
下一篇 2025年9月12日 19:18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