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维为何选中了它?
综合来看,大型制药企业选择一家初创公司进行合作或收购,原因无非几点:行业权威的背书、可靠的技术平台以及出色的临床/临床前数据。
就像采购一款牛奶——如果产品由畜牧业专家参与研发,采用科学的饲料配方与顶级的保鲜工艺,最终产出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元素的乳品,其卓越品质自然会赢得市场的广泛青睐。
如果说Bretisilocin是“牛奶”, 那么它就具备了上述全部特质。
首先,是“畜牧业专家团队”,即大佬背书。成立于2019年Gilgamesh,由两位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Jonathan Sporn和Andrew Kruegel联合创立。Sporn曾创办的迷幻药物开发商Perception Neuroscience与Kruegel曾创立的阿片类新疗法公司Kures均出售给了ATAI。有此珠玉在前,两人强强联手打造的Gilgamesh,自然赢得了行业内的高度关注。

图片来源:Gilgamesh官网
何况,艾伯维与Gilgamesh原先就有合作基础,属于“老顾客回购”了。去年,双方就开发下一代精神疾病迷幻疗法,达成了高达20亿美元的合作和选择许可协议。
能让“老顾客复购”的核心竞争力,是Gilgamesh先进的药物发现平台(科学的饲料配方与顶级的保鲜工艺)。该平台采用一种以神经回路为核心的转化医学方法,结合复杂的行为评估、先进的电生理记录以及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检测,系统性地识别和分类新型精神活性药物。同时,平台还整合了机器学习算法,对各类精神活性分子的多维生物活性进行建模与预测,来优化和选择新的候选药物。(你就说科学不科学,顶级不顶级吧。Orz)

图片来源:Gilgamesh官网
而此次,艾伯维以12亿美元收购的Bretisilocin,正基于此平台研发。该药物是一种新型的下一代迷幻化合物,兼具5-HT2A受体激动和5-HT释放作用。临床前研究表明,Bretisilocin可双向调节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突触可塑性,不仅有效缓解抑郁症状,还能增强认知灵活性。
更重要的是,Bretisilocin采用口服剂型,相较于氯胺酮类静脉注射剂,显著降低了致幻风险。而且,Bretisilocin的精神活性持续时间仅为数小时,相比裸盖菇素或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可显著缩短了患者不适期,同时维持了更长的治疗窗口。
近期公布的Bretisilocin治疗重度抑郁症(MDD)2a期研究的阳性顶线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其临床价值:
-
在蒙哥马利–奥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上,单剂量(10mg)Bretisilocin治疗组在第14天的评分较基线平均下降21.6分(p=0.003),显著优于低剂量对照组的12.1分;
-
抗抑郁效果在给药后24小时内即可显现,药物缓解率达94%;
-
仅需两次治疗即可实现持久疗效。
-
在安全性方面,Bretisilocin耐受性良好,研究期间未报告任何严重不良事件。
此外,仅需两小时监测的用药方案,也更易于与现有医院基础设施对接,具备更强的临床落地潜力。未来,患者还有望在居家环境中接受治疗,极大提升了用药便利性和可及性。这些数据皆表明,Bretisilocin在疗效持续时间、起效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均展现出竞争优势。(相当于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元素的乳品)
此外,就是艾伯维“家里的奶坏了”,急需补货。去年11月,艾伯维以87亿美元收购Cerevel得到的“王牌项目” 毒蕈碱受体Emraclidine,未能在两项针对精神分裂症的II期研究中达到预期终点。随即,艾伯维市值一夜蒸发300多亿美元。
损失之大,未能阻止艾伯维加码抑郁症领域的决心,这背后是对庞大精神疾病市场的深远布局。在全球精神障碍治疗药物市场中,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物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抗抑郁药凭借广泛的临床应用和不断优化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品类。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抗抑郁药物市场销售额达124.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35亿美元,2024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2%。决意要加码布局CNS领域,并不断斥资收购Aliada、Cerevel等神经科学企业,并立志成为“业内最大的神经科学(CNS)公司”的艾伯维自然不会放过这块“大蛋糕”。
那么迷幻药靠谱吗?
常言道:“药有三分毒。”而许多迷幻物质本身在社会认知中便与“毒品”紧密关联。尽管Bretisilocin在安全性上优于同类迷幻药物,但当你说它优于与海洛因、大麻和Quaalude等一系列被纳入 “一级管控制剂”的迷幻药时,总不免对它带上有色眼镜。(就像某位老师曾说过: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底线。当一个人夸自己遵纪守法时,这个人完全可能是个人渣。)
这种“偏见”在监管层面也有所体现。2024年8月,首款申请上市的Lykos旗下迷幻药辅助疗法MDMA药物,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款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MDMA药物有个更熟悉的名字—“摇头丸”,也是“一级管制物质”中的成员。FDA认为即便实施了(REMS风险评估和缓解策略)计划以更严格地控制其使用,该疗法的益处也不会超过其风险。这一结果似乎为迷幻药物贴上了某种“原罪”标签,也凸显了监管机构在平衡创新与安全之间的审慎态度。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MDMA临床试验做不到双盲,这就给艾伯维提出了另个难题,如何设计并推动临床试验。
首先,由于迷幻药对身体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试验人员,都可以通过情绪、感觉、和认方面的起伏,轻易判断出到底是接受了迷幻药物还是安慰剂,导致试验几乎无法设盲。类似的事情也在GLP-1实验中上演:辉瑞Danuglipron治疗成人肥胖症的2期临床试验中,安慰剂组的停药率高达40%,这是由于受试者很容易通过体型变化而得知真实的用药情况,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而试验前的患者招募是另一个难点。公众对“迷幻药”长期存在的负面认知,无法清晰辨别毒品与药物间的界限。加之对成瘾性、精神副作用的担忧,患者参与相关临床试验的意愿普遍较低,从而影响了新药研发的招募效率与推进速度。毕竟,精神病患者比瘾君子更能得到社会的宽容与谅解,谁会为了治病去“吸毒”?那岂不是将历史倒退了100年。
而且,即便迷幻药物成功获批,商业化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其中最现实的障碍之一便是医保准入。
2019年,强生的Spravato鼻喷雾剂获FDA批准,用于难治性抑郁症(TRD)成人患者的治疗。此次批准,使其主要成分艾氯胺酮成为近30多年来首个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而艾氯胺酮是“K粉”的一类 “变种”,这也成为了医保被阻的“原罪” 。NICE在评估中持续表达对药物长期安全性、成瘾风险以及成本效益的担忧,认为其临床价值难以准确量化。而每年2360美元至6785美元的高昂价格,若无法获得医保覆盖,将加剧患者用药的抵触心理。Spravato第三次被拒纳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报销目录后,强生将如何行动,对艾伯维等迷幻药企业将有诸多借鉴意义。
12亿美元加码迷幻药,能让艾伯维登顶CNS一哥吗?能!但有一些难度!药时代将持续关注!
3.辉瑞终止开发小分子GLP-1RA背后:诡异的40%安慰剂组停药率,引爆了这条赛道最大的危机……(公众号:药时代)
4.2024-2030年精神障碍类药物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公众号:E药经理人)
5.是时候打破对迷幻药的刻板印象了(公众号:氨基观察)
6.“迷幻药”大爆发(公众号:氨基观察)
7.产品上市被拒后,已有五名董事离开(公众号:生物制药小编)
8.其它公开资料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