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92字,共2图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2025年7月2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向生物技术公司Replimune发出完整回应函(CRL),正式驳回其溶瘤病毒免疫疗法RP1(Vusolimogene oderparepvec)联合纳武利尤单抗(PD-1抑制剂Opdivo,俗称“O药”)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的加速审批申请。

这距离FDA以相似的理由、“意料之外”地拒绝了细胞疗法Deramiocel的上市申请还不足2周。接连的否决让业界对FDA当前的审批标准感到困惑,不少药企CEO纷纷表示:摸不着头脑!
该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资本市场引发剧烈震荡。Replimune股价在盘前交易中暴跌77%,跌至3美元以下。

临床数据面临多重质疑
RP1是一款基于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溶瘤病毒疗法。它同时表达GALV-GP R-蛋白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旨在增强肿瘤杀伤效力,癌细胞死亡的免疫原性,并激活全身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RP1通过注射到浅表和/或深层/内脏肿瘤中来治疗患者。
先前,Replimune基于1/2期临床试验Ignite的研究数据提交了RP1的加速审批申请。该试验共纳入140名在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黑色素瘤患者。试验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关键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缓解率(ORR)。
临床数据如下:
-
客观缓解率(ORR)为32.9%,完全缓解(CR)15%。
-
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到达,1、2和3年患者生存比例分别为75.3%、63.3%、54.8%。
-
1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 )患者比例为32.8%,中位PFS为3.7月。
-
安全性方面,联合疗法耐受性良好,治疗相关AE主要是1-2级体质性事件,包括疲劳、风寒、发热等。
FDA在CRL中明确指出,Ignite试验并非一项充分且良好对照的临床研究,无法提供实质性的有效性证据。其核心问题在于患者群体的高度异质性——试验纳入了处于不同疾病阶段、接受过不同治疗方案的黑色素瘤患者,导致研究结果难以进行统一解读。这意味着,即便观察到部分患者对治疗有反应,也无法准确判断RP1在特定人群中的真实疗效,更无法排除既往治疗或其他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除了1/2期试验的设计缺陷,FDA还对Replimune计划开展的3期确证性试验提出了质疑。CRL中指出,该试验设计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联合治疗中,RP1与Opdivo各自的疗效贡献难以明确区分。这一点尤为关键:RP1此次申请的是与Opdivo联合使用的适应症,而若无法清晰界定两者在治疗中的相对作用,即便后续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也可能因机制不清而无法获得监管机构认可,进而影响最终审批结果。
“拒批受害者联盟”增多
Replimune首席执行官Sushil Patel博士对FDA的决定表示“震惊与失望”。他指出,FDA在试验中期及后期的审评过程中从未明确提出上述问题,且双方此前已就确证性试验的设计达成一致意见。Patel博士在公开场合曾提到,FDA在此前的沟通中提供了多项指导建议,其中一项关键意见是要求试验纳入更具代表性的真实世界患者群体,并在特定亚组中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治疗活性。而Ignite试验广泛的患者入组标准正是基于这一指导原则所制定的。面对这一重大挫折,Replimune计划立即请求与FDA会面,并紧急与机构进行沟通。
此刻,Capricor首席执行官Marbán或许正发送着“感同身受”的弹幕!2025年7月11日,Capricor Therapeutics递交的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引发心肌病的细胞疗法Deramiocel,也被FDA以“疗效证据不够硬”为由拒之门外,要求提供更多临床数据。而Marbán同样坚称,他们从头到尾都严格遵循了FDA的指导。此外,多数化学、制造和控制(CMC)问题已在之前的沟通中解决,因CRL发布时机未被 FDA 纳入审查。
就在同一月,罗氏与葛兰素史克(GSK)的两款重磅血液肿瘤新药——Columvi双特异性抗体和Blenrep抗体偶联药物(ADC)——也接连收到FDA的拒绝通知。尽管这两款疗法在整体人群中展现出一定疗效,但因美国患者比例不足5%,无法满足FDA对人群代表性的要求,最终未能通过审批。
FDA审批标准正在“隐性收紧”
这一系列拒批事件引发了业界对FDA审批标准正在“隐性收紧”的广泛猜测。一方面,近期FDA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并伴随裁员,可能导致了审评团队的更替:最初给予企业指导并参与早期审查的人员,可能与最终负责决策并发出CRL(完整回应函)的团队并不一致,这使得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令审批结果更加扑朔迷离。
另一方面,在新管理层的主导下,FDA似乎正在加强对临床试验设计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要求,尤其是在加速审批通道中,监管重点更加倾向于数据的可重复性、患者人群的代表性,以及治疗作用机制的清晰界定。
这种监管风向的微妙变化,正在促使制药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研发策略,以及与监管机构沟通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以更好地适应不断演进的审评标准。
参考资料:
2.https://xueqiu.com/S/REPL
3.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264180?tab=table
4.https://ir.replimune.com/static-files/209cc5c8-91b9-4b02-aefc-fd4e4174c430
5.其他公开资料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