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4600字 2图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暮春初夏的张江药谷生机盎然,在这里每一天都见证着创新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罗氏中国加速器是张江药谷里的一座“明星地标”,活跃的带动着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伴随着近期罗氏中国创新合作日的举办,以及罗氏制药总部高层参访加速器大楼等一系列活动,这个罗氏集团全球首个自主运营的创新研发加速器迎来了启动四周年的成果检阅。

回溯四载耕耘,有近20家本土创新药企先后加入罗氏中国加速器,他们在AI药物设计、基因与细胞治疗、蛋白质组学等10多个前沿科学领域展开深度探索。如今,这些怀揣理想的初创者们已在各自赛道拥有独特建树。得益于此,他们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早期研发合作项目增加至13项,其中多项合作成果已进入或者正在筹备临床试验。与此同时,近四年来,多家成员企业不断扩容,融资规模持续攀升。据药时代不完全统计,赛岚生物、安锐生物、华深智药、科因生物、剂泰医药等10余家成员企业近两年融资金额高达约28亿元人民币*。其中,专注“AI+药物递送”的剂泰医药尤为突出,于2024年顺利完成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 作为最早落户张江的跨国企业,罗氏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蜕变。当本土创新迎来从技术积累到价值爆发的临界点,这家百年药企选择再度加码,通过罗氏中国加速器编织起的 “颠覆性创新+开放式合作+全球化机遇” 三角支撑体系,推动中国创新药企更进一步,向“领跑者”跃迁。 2021年,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的罗氏中国加速器,在政府与战略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启动。两年后的2023年9月,在承载着二十年研发积淀的罗氏上海研发中心原址上,罗氏中国加速器大楼拔地而起。 原地再建,象征着传承与新生。作为罗氏全球首个自主操盘的创新孵化平台,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特殊使命:不仅要成为技术转化的 “高速路”,更要成为本土创新生态的 “造氧机”。首年招募便展现出震撼行业的筛选力度,300余家报名企业中,仅有9家入选,入选率不足5%,其严苛程度远超同期行业平均水平。 “百里挑一” 的筛选机制背后,是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当低垂的果实被逐渐摘尽时,全球新药研发成本正逐年上升,叠加中国创新药面临的资本寒冬与国际竞争,唯有聚焦真正的 “颠覆性创新”,才能从内卷中脱颖而出。据罗氏中国加速器负责人唐秋嵩博士介绍,入选企业需满足三大核心条件之一:独特的生物学理解、创新技术平台、以及AI与数字化领域的独有算法或数据。 正是基于这种筛选模式,才能让士泽生物这类怀揣着颠覆性构想的药企脱颖而出。2025年2月,士泽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通用型iPSC衍生亚型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XS-228,获FDA批准开展渐冻症注册临床试验,并同步获中国NMPA受理。该药物为全球首个且迄今唯一用于治疗渐冻症的拥有孤儿药资格的iPSC衍生细胞药物,也是全球首个且迄今唯一正式获批在美国开展注册临床试验的用于治疗渐冻症的再生神经细胞治疗产品。 作为成员企业,士泽生物不仅可以通过罗氏提供的实验室资源与技术指导,极大缩减研发周期,还能借助罗氏全球临床网络,加速国际多中心试验布局。XS-228的突破,不仅为渐冻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更标志着中国再生医学领域的创新实力已跻身全球前沿。这正是罗氏筛选逻辑的终极注脚:唯有聚焦颠覆性创新,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变革。 这种 “颠覆式加速” 并非个例,而是罗氏中国加速器赋能生态的集中缩影。四年来,多家成员企业管线数量与推进效率均实现双跃升:自研管线平均新增2-3条,早期技术平台型企业实现从0到1的临床前管线突破,成熟企业则依托技术优势将管线规模扩展至5-8条,覆盖肿瘤、代谢疾病、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如何设计临床,药物针对什么样的患者才会获得更好的临床数据,这些我们都需要和罗氏的科学家进行讨论,从而提高效率。”奕拓医药联合创始人及CEO朱继东博士告诉记者。 在推进速度上,罗氏加速器通过靶点洞察和疾病生物学指导、技术平台赋能、临床资源共享及人工智能工具优化,推动关键节点效率提升,缩短靶点筛选周期和临床前到IND申报时间,部分前沿技术如奕拓医药的 LLPS 管线临床启动时间较传统研发模式提速60%。 颠覆性创新需要一个强大生态系统的支撑。不同于传统孵化器“给资金、给场地”的碎片化赋能模式,“研发指导+资金渠道+商业化落地”的全周期赋能体系在加速器内得以构成。“开放式合作是驱动医疗创新的核心动能,而罗氏中国加速器作为罗氏构建创新生态的重要战略抓手,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罗氏集团企业业务发展负责人Boris Zaïtra在今年的罗氏创新合作日上表示。 开放式合作,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尤其是制定”灵活合作+量身定制”策略,根据初创企业类型(AI药物研发、新靶点发现、平台技术开发等)提供不同合作路径至关重要。例如,在AI药物研发领域为初创企业提供丰富的AI平台资源。在一众跨国药企中,罗氏是AI技术萌芽期第一个吃螃蟹的。早在2021年,罗氏旗下基因泰克就与Recursion达成合作,此后又相继收购初创企业Prescient Design,再到与英伟达合作,罗氏积累了丰富的AI制药经验与宝贵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助力成员企业的快速成长。在罗氏中国加速器的成员企业中,有多家利用AI和算法开拓药物研发,包括专注“AI药物递送”的剂泰医药、致力于AI环肽药物设计的元思生肽以及在AI蛋白质结构预测与抗体设计方面表现卓越的华深智药等。目前,华深智药已完成了基于某难成药靶点的抗体药物优化与验证工作,该合作由罗氏中国创新中心主导。 慢病代谢领域,罗氏也在全球进行研发合作,同时以自身资源赋能中国的初创企业。2025年3月,罗氏宣布与Zealand Pharma达成重磅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胰淀素类似物Petrelintide,加速布局减重领域;此产品同时与罗氏的GLP-1/GIP双重受体激动剂CT-388组合研发,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罗氏在心血管、肾脏和代谢领域的产品线。在中国,据悉多家自免及代谢领域赛道的初创企业加入罗氏中国加速器,如圣因生物、演生潮生物、博迪贺康等。今年4月,由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团队创立的演生潮生物加入了罗氏中国加速器,以期通过深度融合罗氏的跨国药企资源优势,探索更高效的转化医学路径,突破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领域。 肿瘤领域,奕拓医药的成长轨迹堪称罗氏合作模式的最佳范例。2023年7月,奕拓的部分管理团队率先入驻加速器大楼;到了2025年,上海分公司全面搬迁至加速器,整合了研发与实验室资源。通过多次深度合作,奕拓医药借助加速器提供的先进设备、AI技术支持及协作空间,极大加速了其创新药物开发进程。2024年12月,奕拓医药自主研发的YAP/TEAD抑制剂ETS-006获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许可,拟用于治疗多种晚期实体瘤。此前该药物已获孤儿药认定,用于胸膜间皮瘤治疗。 合作为本土初创企业带来了机会,也为外资药企的未来管线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双方共同构建了互利共赢的创新生态。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宏博士表示:“外部创新对于推动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我们见证了中国医疗创新的蓬勃发展,我们期待通过与外部合作打造开放的创新生态。” 罗氏中国加速器的生态构建不止于企业内部赋能。为进一步支持初创企业的成长,罗氏还与高瓴创投、张江集团共同建立的“创新三角”,为每一位成员企业提供资本、政策和产业链三重加持。实践证明,真正的开放式合作,是构建一个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成为“生态节点”的价值网络 ,而非是资源的被动接受者。通过多维度的合作网络,成员企业平均每年新增1-2家外部合作伙伴,形成 “技术共享-资源互补-生态共振” 的创新模式,推动从早期研发到商业化的全周期效率提升。 在开放式合作的基础上,面对中国创新药企“活下去”的生存挑战,全球化网络被用于降低出海门槛,助力中国药企完成“出海三级跳”。 第一跳,打通香港第一站。依托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的资本便利性、法律兼容性和政策对接优势,香港被打造成出海第一站。2024年5月,贝普奥生物正式落户香港科技园,成为这一战略的典型样本:这家专注蛋白质组学分析的企业,通过罗氏搭建的沪港双基地模式,在上海张江进行靶点发现与早期研发,在香港完成国际申报材料准备,同步享受临床试验数据中美双报绿色通道,出海快人一步。2025年4月,来自香港的亚伯兰生物医药加入了罗氏中国加速器,聚焦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领域研究。亚伯兰生物联合创始人沈秀媛教授与梁润松教授表示:“作为首家入选罗氏加速器的香港初创企业,我们相信,通过亚伯兰与罗氏的战略协同,以及跨国药企资源与香港基础科研优势的结合,将加快我们实现愿景的步伐,加快临床转化。” 此外,据悉奕拓医药也正在筹备设立香港办事处。 第二跳,License-out破局。借助全球合作网络,推动License-out谈判得以推进,使初创企业以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模式快速回笼资金。近年来,罗氏已与信达生物(ADC药物)、宜联生物(c-MET ADC)、赞荣医药(HER2抑制剂)等达成5项全球许可协议,持续将中国本土创新推向国际舞台。加速器成员企业安锐生物作为聚焦肿瘤与自免疫疾病的小分子新药企业,2022年就CDK2抑制剂等与美国Avenzo Therapeutics达成license-out合作,预计获得潜在付款总额超10亿美元。 第三跳:助力NewCo新模式。依托全球丰富的资源,通过资金渠道、技术和生态支持,加速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国际化进程。罗氏中国加速器积极帮助成员企业探索未来的潜在合作伙伴,并协助他们在海外设立新的公司(NewCo)。无论是管线、公司本身,还是希望孵化剥离资产成立的新公司,罗氏都希望通过自身资源,帮助这些初创企业更好地出海。 据药时代不完全统计,安锐生物、华深智药、元思生肽剂泰医药、士泽生物等多家药企近三年完成了对外的技术授权与出海。01 颠覆性创新,严苛筛选背后的产业革新
02 开放式合作,从“孵化器”到“生态赋能者”
03 全球化网络,助力中国药企“出海三级跳”
当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健康市场,罗氏中国加速器的的设立,为罗氏集团深度洞察并参与中国蓬勃兴起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搭建了至关重要的窗口和平台。加速器大楼启用后的两年间,近百场交流与参访活动在此举行,包括瑞士罗氏集团总部、美国基因泰克、日本中外制药及香港科技园等众多生态圈伙伴与中国创新企业在此深度交流。去年,中外制药株式会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奥田修社长在加速器与迈格松生物、博安世宁等企业代表交流后表示,罗氏中国加速器在助力医药创新生态圈建设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罗氏中国加速器的四年实践早已超越单个企业的成功。它证明了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双向奔赴;它验证了中国医药产业正在以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全球创新的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它更预示着,当中国速度遇上全球视野,诞生的将不仅是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药物,更是全球创新版图的核心策源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在罗氏加速器的支持下走向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引擎,引领未来的医疗变革。 *按美元统一换算为人民币(1美元≈7元),金额仅作参考,具体以实时汇率为准04 当中国创新范式走向全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