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黑马 | 又一家中国PROTAC研发公司浮出水面
近日,在欧洲药物化学杂志上,一家中国PROTAC研发公司:苏州德亘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靶向降解AR(雄激素受体)的PROTACs分子,实验结果显示其在体外可降解VCaP(前列腺癌)细胞中的AR,最优化合物A031的IC50=0.25μM。该化合物还能显著抑制斑马鱼体内VCap细胞的生长,与EZLA(恩杂鲁胺)相比,毒性只有其五分之一。大鼠实验观察到其具有合理的半衰期和清除率,展示了该PROTAC具有成药的潜力。
苏州德亘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PROTAC新药开发的创新型企业,创始人兼CEO郁光亮毕业于兰州大学,曾就职于江苏恒瑞制药,是最早一批入职恒瑞的药物合成化学家。
一
在过去几十年中,前列腺癌是引起病人死亡的十大癌症之一。AR受体在前列腺癌的信号传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疗法是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其AR的配体结构域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来行使拮抗剂功能的EZLA等化合物(图1)变为激动剂,逐渐产生了耐药性。然而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肿瘤中的AR蛋白仍旧持续高表达,因此AR仍旧是待研究的可靠靶点。
传统小分子抗癌药在抑制AR的活性的同时会使突变的靶蛋白高表达,使机体产生耐药性。2002年Akamoto提出了PROTAC的概念,这类化合物可以将胞内的蛋白靶向SKPI-Cullin-F-box复合物中降解,该团队后续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为这类化合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开发早期,PROTAC的透膜率很低,Schneekloth用细胞内源性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7个氨基酸序列取代了磷酸肽部分,该设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PROTAC的透膜率。2008年,Schneekloth用Nutlin作为MDM2的配体,合成了第一个小分子PROTAC,该化合物具有更好的透膜性但是活性不如之前的大分子PROTAC。2012年,Buckley合成了靶向VHL E3连接酶的PROTAC并在2015年取得了重大突破。现今,小分子的PROTAC的队伍飞速壮大。Neklesa合成了第一个进入临床的ARPROTAC ARV-110,在小鼠体内它比EZLA具有更有高的肿瘤抑制率。在PROTAC从多肽开发至小分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共鉴定了小分子可以结合的连接酶配体的四种结合蛋白,分别为MDM2、clAP、VHL,CRBN。小分子PROTAC一般由三部分组成:E3连接酶结合部分、连接链、目标蛋白结合部分。它可以招募E3泛素化酶与靶蛋白进行结合,靶蛋白在泛素化后被蛋白酶体降解。和传统小分子化合物相比,PROTAC提高了靶蛋白的清除效率和治疗效果。
本文共使用了两种AR拮抗剂和四种E3连接酶的结合物,排列组合合成了多个AR PROTAC化合物(图2)。结果表明,A031是其中最优的化合物,它在AR表达阳性的前列腺癌细胞VCap中的IC50值为0.25μM。本文使用斑马鱼对A031进行了动物最小毒性浓度(MTC)和异种移植肿瘤的抑制率的测定,同时也在SD大鼠上测定了A031的药代动力学参数(PK)。
二
结果与讨论
本文设计药物分子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比已有的PROTAC更低毒、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关于AR拮抗剂部分,Guo报道了一种AR蛋白和其抑制剂的共晶结构。为了得到更好的化合物与AR和VHL或CRBN的结合活性,本文用四氢萘环和八氢戊烯取代了原来的四元环,并且使用了不同的连接子连接两个部分。VHL/CRBN配体部分,本文设计参考了化合物ARV-766和ARV-771,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化合物上与CRBN结合的部分结构上的取代基的位置对活性的影响。
A001-A032的合成路径见Scheme 1。α-去甲基托品醇先用Boc2O保护得到4,4和2-氯-4-氟苯乙腈在氢化钠的条件下生成5,5在酸性条件下脱Boc后以高收率得到6,6和7一起在偶联剂HATU的催化下生成化合物8。酯10经过脱Boc后在325W的微波条件下与9进行SN2取代反应后得到关键的酯类化合物11,随后11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12,12最后和VHL配体13在HATU和DIPEA存在的条件下得到最终产物A031。
本研究利用有效的AR拮抗剂、CRBN配体或VHL 配体,已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潜在的PROTAC AR 降解剂。在不同浓度呈AR阳性的VCaP细胞中测试了所有这些已合成化合物的细胞抑制作用,结果测得A001 – A004的抑制率分别为0.032μM、0.16μM、0.8μM、4μM,A005 – A009的抑制率分别为0.125μM、0.25μM、0.5μM和1.0μM,结果详见表1和表2。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剂量依赖性,且连接子的长度会影响细胞抑制作用。A005在1.0μM下可抑制50.44%的细胞活性。
化合物 |
Linker |
%VCaP细胞抑制作用 |
|||
0.032μM |
0.160μM |
0.800μM |
4.000μM |
||
A001 |
– |
– |
21.88 |
30.58 |
|
A002 |
15.4 |
27.68 |
42.53 |
42.08 |
|
A003 |
0.07 |
22.09 |
41.48 |
51.23 |
|
A004 |
– |
15.71 |
42.39 |
47.17 |
化合物 |
Linker |
%VCaP细胞抑制作用 |
|||
0.125μM |
0.250μM |
0.500μM |
1.000μM |
||
A005 |
19.01 |
29.03 |
44.35 |
50.44 |
|
A006 |
– |
– |
9.74 |
30.44 |
|
A007 |
19.99 |
24.65 |
30.06 |
36.92 |
|
A008 |
10.12 |
23.52 |
32.15 |
40.50 |
|
A009 |
26.29 |
27.41 |
28.30 |
37.49 |
通过替换连接子在CRBN配体上的取代位置,合成A010 – A015,并分别在浓度为0.125μM、0.25μM、0.5μM、1.0μM检测。结果详见表3,其与表1/2相比并无太大差异。基于上述结果,以CRBN E3配体和托品醇为基础的AR拮抗剂,可能不是用于开发有效AR降解剂的合适体系。
化合物 |
Linker |
%VCaP细胞抑制作用 |
|||
0.125μM |
0.250μM |
0.500μM |
1.000μM |
||
A010 |
31.70 |
36.28 |
37.82 |
38.85 |
|
A011 |
20.39 |
31.37 |
34.22 |
34.92 |
|
A012 |
10.25 |
22.24 |
36.47 |
53.10 |
|
A013 |
17.15 |
25.61 |
30.06 |
42.39 |
|
A014 |
28.10 |
30.72 |
35.20 |
30.39 |
|
A015 |
14.91 |
23.30 |
30.07 |
34.04 |
根据前述结果,本文转而制备了另一种AR拮抗剂,通过类似A001的合成路线顺利的获得了A016 – A020,然后分别在0.125μM、0.25μM、0.5μM、1.0μM浓度下测试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表4)。不幸的是,与A005 – A009相比,所有这些化合物的抑制率都降低了。研究结果表明,AR-2的亲和力可能比AR-1的弱。
化合物 |
Linker |
%VCaP细胞抑制作用 |
|||
0.125μM |
0.250μM |
0.500μM |
1.000μM |
||
A016 |
6.05 |
19.47 |
24.56 |
26.02 |
|
A017 |
– |
18.01 |
24.29 |
25.02 |
|
A018 |
24.10 |
30.27 |
38.13 |
44.53 |
|
A019 |
30.66 |
31.84 |
34.47 |
35.28 |
|
A020 |
7.46 |
14.03 |
14.30 |
14.84 |
本研究以A002为模板,通过保留AR拮抗剂的部分并以VHL-1替换CRBN配体得到A021 – A023(图2),在浓度为0.125μM、0.25μM、0.5μM、1.0μM下不断测试其抑制率(表5)。结果显示,当连接子缩短时其抑制率随之下降,虽然活性比A016略高,但与A009相比仍无明显改善。
化合物 |
Linker |
%VCaP细胞抑制作用 |
|||
0.125μM |
0.250μM |
0.500μM |
1.000μM |
||
A021 |
5.34 |
15.94 |
29.03 |
55.25 |
|
A022 |
– |
11.31 |
24.08 |
44.69 |
|
A023 |
– |
2.18 |
14.49 |
29.8 |
化合物 |
Linker |
%VCaP细胞抑制作用 |
|||
0.125μM |
0.250μM |
0.500μM |
1.000μM |
||
A024 |
18.54 |
31.13 |
56.59 |
64.56 |
|
A025 |
– |
5.65 |
35.15 |
86.67 |
|
A026 |
1.87 |
2.74 |
18.19 |
61.19 |
化合物 |
Linker |
%VCaP细胞抑制作用 |
|||
0.125μM |
0.250μM |
0.500μM |
1.000μM |
||
A027 |
– |
6.65 |
12.54 |
28.07 |
|
A028 |
44.95 |
61.82 |
70.64 |
76.15 |
|
A029 |
28.39 |
57.23 |
63.64 |
72.51 |
|
A030 |
42.40 |
52.04 |
61.46 |
72.33 |
|
A031 |
40.28 |
56.41 |
66.10 |
69.56 |
|
A032 |
18.84 |
25.60 |
33.85 |
43.25 |
为了进一步研究A031在VCaP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本文进行了机理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NEDD8-激活E1酶抑制剂(MLN4924)预处理VCaP细胞2小时,能有效阻断A031诱导蛋白降解的能力。对于VHL-3来说,A031可以在10μM浓度下竞争性识别E3连接酶,然而A031仍然具有很强的诱导AR蛋白降解的能力,因此研究数据表明A031是一个真正的AR降解剂。
将VCaP细胞用CM-DII荧光染料标记,并移植到斑马鱼模型中,分别用浓度为2.8μM、8.3μM、25μM的A031溶液处理斑马鱼,同时选用浓度为5μM的恩杂鲁胺(EZLA)作为阳性对照组(表8,图5)。经EZLA处理后斑马鱼中VCaP的荧光强度为268,811像素,与正常组相比,肿瘤生长抑制率为49%。用浓度为2.8μM、8.3μM、25μM的A031处理过的斑马鱼,其VCaP的荧光强度分别为379577像素、240013像素、208489像素(图4d,4e),肿瘤生长抑制率则分别为28%、55%、61%。如上所述,A031和EZLA具有相似的功效。因此,A031对斑马鱼中VCaP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分组 |
浓度(μM) |
荧光强度 (像素,均值±SE) |
抑制率 |
正常组 |
– |
530692±20809 |
– |
EZLA |
5 |
268811±19075 |
49% |
A031 |
2.8 |
379577±18686 |
28% |
A031 |
8.3 |
240013±17518 |
55% |
A031 |
25 |
208489±11535 |
61% |
接下来,本文用野生AB型斑马鱼作为动物模型,分别给予浓度为6.25μM、12.5μM、25μM、50μM、100μM的A031水溶液和浓度为5μM、1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的EZLA水溶液并采用最小毒性浓度(MTC)评价A031的毒性(表9)。25μM浓度下,A031无沉淀,也未诱导斑马鱼的死亡或毒性表型,说明A031对斑马鱼的最小毒性浓度为25μM。同时,约10%的斑马鱼在5μM的EZLA处理下侧翻,说明EZLA的最小毒性浓度约为5μM。结果表明,A031的毒性比EZLA小5倍。
分组 |
浓度(μM) |
死亡数量(尾) |
死亡率(%) |
毒性表型 |
正常组 |
– |
0 |
0 |
正常 |
A031 |
6.25 |
0 |
0 |
正常 |
A031 |
12.5 |
0 |
0 |
正常 |
A031 |
25 |
0 |
0 |
正常 |
A031 |
50 |
– |
– |
明显沉淀 |
A031 |
100 |
– |
– |
明显沉淀 |
EZLA |
5 |
0 |
0 |
10%侧翻 |
EZLA |
10 |
30 |
100 |
|
EZLA |
25 |
30 |
100 |
|
EZLA |
50 |
30 |
100 |
|
EZLA |
100 |
30 |
100 |
|
EZLA |
200 |
30 |
100 |
三
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1.113307 推荐阅读 点击这里,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药时代,聚焦新药研发,荟萃行业精华,分享交流合作,共筑健康天下!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