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湿疹加重,急性瘙痒用抗组胺药无效?Cell揭示:这是完全不同的致“痒”机制
痒,是一种进化上的保护机制,有助于我们驱除皮肤上的病原体和有害刺激。然而,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如特应性皮炎(湿疹),瘙痒成为一种顽固的状态。
引起瘙痒的典型途径是皮肤细胞被激活,然后释放组胺,而治疗湿疹的抗组胺药物可以抑制组胺,缓解瘙痒症状。
然而,当病情加重时,那种突如其来的剧烈急性瘙痒,用上述药物治疗通常不起作用,让患者更加痛苦不堪。
北京时间1月15日,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联合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与慢性瘙痒不同的是,在急性瘙痒的情况下,血液中一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非皮肤常驻细胞)将瘙痒信号传递给神经,并产生大量非组胺物质,引发患者瘙痒。由于急性瘙痒信号来自一条以前未被识别的途径,而当前的抗组胺药物并没有靶向该途径,因此,治疗无效。
也就是说,同样都是湿疹,但慢性瘙痒和急性瘙痒是两个不同的发病机制。
研究负责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瘙痒和感觉障碍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首席研究员Brian Kim说:“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都认为瘙痒和疼痛信号是沿着同一条途径在脑神经中传递的,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这些新发现表明,湿疹患者出现急性瘙痒的原因完全是另一条途径。靶向这一途径,或许我们可以为这些患者提供帮助。瘙痒真的会让人发狂。”
在经历过急性瘙痒的患者中,他们的身体反应与急性过敏患者相同。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经将湿疹中的急性瘙痒与由完全不同的细胞群所传导的过敏反应联系了起来。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已经测试了一种涉及阻断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的策略,IgE是免疫系统在应对过敏原时所产生的。已知在花粉、尘螨等环境过敏源的刺激下,过敏患者会产生IgE。随后,IgE会与皮肤常驻细胞肥大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迅速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瘙痒介质,进而激活感觉神经元,引发神经炎症和瘙痒。因此肥大细胞也被认为是瘙痒感觉中的经典免疫细胞。然而,IgE在湿疹患者急性瘙痒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回顾了治疗慢性瘙痒的临床研究数据,发现了一种模式,即患者报告急性瘙痒发作,通常是在暴露于环境过敏原之后。因此,对环境中的过敏原产生IgE反应的湿疹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急性瘙痒。
他们分析了159名患者血清中IgE的水平。结果表明,具有IgE的患者经历急性瘙痒的频率更高。
Kim解释说:“环境过敏原实际上促进了这种类型的瘙痒。比如一个湿疹患者去到别人家,恰好那人家里养了猫,很可能这个患者会发生急性瘙痒。这是由于猫毛或皮屑激活了IgE,而IgE会激活了瘙痒反应。”
随后,研究人员又建立了急性瘙痒发作的湿疹小鼠模型。通过对这些动物的研究,他们发现当小鼠产生IgE时,就开始引发瘙痒。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标准瘙痒信号不同,湿疹小鼠体内的IgE激活了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而不是携带对抗组胺药有反应的肥大细胞。
Kim说:“如果我们能用药物阻断这一途径,它可能不仅是治疗瘙痒,而且是治疗其他问题的一种策略,包括花粉热和哮喘。”
急性瘙痒与接触过敏原有关,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患者避免接触到使他们病情加重的东西,包括动物、粉尘、霉菌或某些食物。同时,该研究也为制药公司提供了治疗湿疹患者急性瘙痒的新靶点。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2.033
内容为转载,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文中图片取自网络,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点击阅读原文,送我一朵小红花!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