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全面解读:从A股、港股、美股看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
A股共计有353家医药生物企业,其中有339家企业在2020年半年报中披露了自己的研发投入。该339家医药企业在2020H1的研发投入总计268.9亿元,同比增长20.78%,平均研发投入0.79亿元,总研发投入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3.33%。
从企业研发投入的区间分布情况看,8成以上的企业在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不足1亿元,半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仅3家:恒瑞医药18.63亿元、复星医药16.89亿元、迈瑞医疗10.04亿元,其中,迈瑞医疗上半年研发投入首次迈过十亿门槛。这三家均为半年营收过百亿元的企业,同时,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家在近五年一直稳居A股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前三甲。


图2 A股生物医药企业2020H1研发投入前20强
来源:同花顺,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港股目前共有201家医疗保健企业,不过,其中披露研发投入的企业不到一半。今年上半年,有80家医药企业公布了研发投入,总计200.39亿元,平均研发投入为2.5亿元。这些企业的总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达8.10%,而这一指标以往不到5%。
2018年,港交所首次向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允许未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企业能带“B”上市。而作为生物科技公司,基本都是以研发为主,会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在产品的研究上,加之部分企业目前还未有营收,因此港股医药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总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均会被拉高。目前,港股有逾20家生物科技公司根据上市规则18A章上市,且此类公司还在增加,而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则已经步入商业化阶段,告别了“B”字尾。
其实,从港股医药企业研发投入金额的分布情况,也能看出港股市场聚集了一批研发型医药企业。在80家披露研发投入的医药企业中,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不超过六成,1亿元至5亿元之间的企业有三成,有10家企业研发投入在5亿元以上,最高的是百济神州,半年研发费用达到了41.74亿元,远超位居第二的复星医药。不仅如此,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是恒瑞医药的2倍有余,可见其研发投入的强度。

图4 港股医药企业在2020H1的研发投入分布
来源:同花顺,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从美股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前20强变迁来看,近5年的在榜企业名单相对稳定,少有榜单企业掉出前20强。当然,少有不代表没有,从2019年开始,梯瓦制药就跌出了美股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前20强之列。实际上,近5年来,梯瓦制药的营收逐年减少,用于研发上的费用在递减——从2016年的146.57亿元降至了2019年的70.31亿元,研发投入被折半。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梯瓦制药的研发费用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美国仿制药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有关。
与之相对的,有企业跌出,就有企业冲入。在今年上半年,百济神州首次冲入了美股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前20强榜单,不过,武田的研发投入情况未知,但其历年的研发投入均维持在200亿元左右。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武田半年的研发投入是高于百济神州的,百济神州离进榜还差一步距离。虽说如此,但这也反映出中国的创新药企与全球创新药企的研发投入差距在缩小。
除了百济神州外,吉利德也格外惹眼。过去三年,研发费用的榜首一直被强生所包揽,但在今年上半年,桂冠被吉利德摘下,且其研发费用超过退居第二的强生近115亿元,达489.19亿元。另外,其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也高达64.76%。

一直以来,美国在生物医药及其产业化方面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生物医药产业是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在资本市场,一直以来,美股对生物医药行业没有收入的要求,对于临床研发所处的阶段也无任何限制,即哪怕是处于临床前药物探索阶段的公司也能上市,这种宽松的上市条件为美国资本市场沉淀下来大量的优质生物医药企业。从早些年市场热捧单药做的出色的企业,到现在热捧拥有独特技术平台的企业,资本市场对药企的要求越来越高,看似没有门槛,但实际上没有两把刷子是不敢去美国上市的。
而A股和港股则是在近两年才对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开放,这才给我国研发型药企提供了更多的上市选择,让奔赴纳斯达克不再是国内这类企业的上市首选。这也是上市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出现以下差异的原因之一。
从三个市场医药企业的总研发投入情况看,美股市场绝对领先,毕竟上市医药企业的数据基数要远超另外两个市场。从平均研发投入看,美股医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在12亿元左右;而港股医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则有较明显提升,从2016年的1.29亿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4.53亿元;至于A股,目前平均每个企业的年均研发投入不到2亿元。

上文已经分别单独介绍过了A股、港股及美股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布情况,下图则更直观的将三者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美股有更多在研发投入力度上较大的医药企业,而美股医药市场的这种研发投入金额分布结构将是A股和港股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未来的转变方向。

上市条件的放宽让港股逐渐聚集了一批创新药企业,2019年,港股医药研发投入前2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了A股,快速上升到了7.45%,而反观A股的该项指标,则依旧在4.78%,相比上一年基本没有什么增长。但比之美股2019年的医药研发投入前2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8.40%,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仍然显得严重不足,头部医药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集中度有待提升。


从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及石药集团的研发投入排名就在不断的向前跃进。特别是百济神州,排名从2016年的百名开外跃迁至如今的20名左右,其不断增加的不只是高昂的研发投入,还有立志于做高质量创新药、做中国的基因泰克的决心。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外,百济神州每年高额的研发资金投入成为其拥有强劲的研发实力最有力的保证。当然,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石药集团在近几年的排名也有很大的提升,而中国生物制药则相比表现的比较稳,基本维持在50名左右。由此可见,在研发投入力度上,我国药企虽离全球制药巨头还有很远一段距离,但其赶超的步伐却从未停止,且越来越注重创新。

总的来说,从研发投入的情况看,我国与全球在生物医药领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吉利德等单个全球制药巨头一年在研发上的花费就已经超过了我国A股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的研发投入。但随着中国创新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现行的上市制度的拓宽,我国头部医药创新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在加强,预计未来将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头部效应。
免责声明
内容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版权归作者。衷心感谢!
本文为转载,药时代持中立态度,请理性阅读
版权声明:文中图片取自网络,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衷心感谢!
药时代专访 | 不用病毒?定点整合?CRISPR加持下的新CART背后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大型药企收购、AMR行动基金成立等行动能否帮助抗生素研发管线摆脱窘境,填补空白? FoundationOne CDX测试获FDA批准,NTRK融合肿瘤患者将精准受益
点击直达,每月2万多朋友到过这里!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