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极限施压,医疗行业谁会是下一个TikTok?

美国对华极限施压,医疗行业谁会是下一个TikTok?

美国对华极限施压,医疗行业谁会是下一个TikTok?

⬆️ 欢迎参加2020中国NASH大会!

本文转自MedTrend医趋势,点击阅读原文

过去2个月内,中美之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关系:蓬佩奥发表“中国威胁”论、美国众议员组建“中国行动小组”、公布“2020对华战略”、对中国企业极限施压…

这一系列操作标志着美国对华的对抗态度正在全面升级。

在全球两大经济体的战火之下,所有个体都惶惶不安,继Tik Tok和华为之后,美国重点针对的下一个中国企业或行业会是谁?

城门失火,必然殃及池鱼。

作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医疗行业自然也无法免遭波及:

  • 7月20日,美国商务部新增11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其中两家华大基因的子公司,此后恐怕再难与美国企业做生意;

  • 8月7日,安图生物新冠抗体检测试剂被美国FDA取消紧急授权,被迫在美国市场下架(理由为对检测试剂准确性的考虑)。

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中美“脱钩”似乎正在从呼声逐步变为现实。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既然注定不能避免,不如直面生存议题: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处于相对弱势一方的中国,要如何应对?中国医疗行业在大国博弈的硝烟下,将受何影响又该如何走好下一步?

中美脱钩拉开“新铁幕”,战火波及医疗行业

 

作为中国第一大医疗产品出口国,美国虽然嘴上不说,但其实一直对不平衡的贸易顺差耿耿于怀。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8年,尽管部分产品受到关税影响,但在医疗领域,仍不影响中国产品占据美国市场数一数二的位置:

  • 药品/生物制剂:中国产品占比13.4%,在美国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剂的国家中排名第二;

  • 医疗器械:中国产品占比39.3%,在美国进口医疗器械的国家中排名第一。

从数据看来,贸易战似乎并没有打压住中国的“气焰”,这显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实,在产业层面上,中美医疗行业之间仍存在着“代际差异”:中国对美国特效专利药和原研药、以及高端医疗器械需求较大;而美国需要的,则是中国的原料药以及中低端医疗器械。

尽管供需双方不在一个量级,但心有不甘的美国也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中国。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当中,提出了“技术爆炸”的理念,指智慧文明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爆炸式的科技突破,比如工业革命。

这一概念恰好适用于美国当前的心态:尽管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医疗产业尚在“蹒跚学步”的阶段,但出于对“技术爆炸”的忌惮,美国仍然执拗的开启前瞻模式,计划从根本性的技术层面切断中国的升级“燃料”。

2019年开始,美国政府机构和智库组织开始频频关注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

  • 国会在议的《2019年中国技术转让控制法》要求禁止向中国出口包括高端医疗设备和生物技术在内的核心技术;

  • 参众两院在议的《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版本及相关议员也多有提及医药和生物技术。

除了限制技术外流以外,美国也在重点关注中国稍有崛起之意的医疗细分领域。

在2019年7月的美国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的“探究美国对中国生物技术和医药产品日益增长的依赖性”听证会上,美国认为中国过去五年在生物技术的进步主要涉及生物制药CRO/CMO以及DNA测序3个方面。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基因组学),不否认中国正处于全球技术前沿。

听证会上,USCC同时列举出了这些领域需要“重点关(da)注(ya)”的中国企业名单,如:

从数量来看,基因测序受关注指数NO.1,可以说是美国的“心头大患”,这也就不难理解,前文提到的美国对华大基因及旗下子公司的“实体清单”计划了。

医疗行业背靠大数据、遗传信息等尖端科技,很容易被视为“国家安全”的定罪对象,美国的制裁理由可以说是信手拈来。随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战略优势的逐渐减弱,不能排除未来对医疗行业做出更多的“意想不到”。

总之,随着中美之间的“铁幕”的逐渐落下,战火也终将在医疗领域逐渐蔓延开来。

 

中国面临全方位“围剿”

 

如果说之前的贸易战对医疗行业只是“隔靴搔痒”,那么现在就可以用“黎明前的黑暗”来形容。

截至目前,虽然中国医疗企业没有遭受像华为、Tik Tok那样明确的贸易限制和技术禁令,但对于人才流动、技术转移的限制政策却也在酝酿之中。

人才:政治压力下,中国科学家被“严加看管”

中美关系紧张的局势下,中美之间的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和交流的限制正在与日俱增。

2018年8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发表声明,认为美国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诚信正在遭受外部势力的影响,由此开始联合美国FBI在全美科研院所启动大规模的审查行动。

2018年11月,美国司法部宣布“China Initiative”计划,以调查与中国相关的科研院所学术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商业机密盗窃案件,并调集了大量人力来专门调查并起诉华人科技人员和企业。

2019年4月,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除了3名华人科学家,其理由是NIH指责3人可能“严重”违反了保密原则,向中国政府透露了重要研究成果和数据。

5月,美国埃默里大学辞退了人类遗传学家、华裔教授李晓江夫妇,其理由是李晓江夫妇没有充分披露来自中国的研究经费以及他们在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工作内容。

7月,华裔病毒学家邱香果夫妇及其学生被加拿大警方以“政策违规”为由带离实验室,其背后并不排除美国指示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很多华人学者在往返中美期间,在机场遭到无端的审查,或在学校的调查压力下黯然辞职。

投资:技术垄断下,中国对美投资被严格审查和限制

2018年11月,美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试点计划正式实施,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将对27个行业的外商股权投资进行更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生物科技研发行业位列其中,这一政策普遍被认为是针对中国。

此后,中国在美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发生多起被拖延或被阻止的事件,美国甚至尝试“翻旧账”,就连该法案颁布前成交的投资也被要求撤回。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CFIUS以“收录美国患者数据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在2018年底通知美国在线患者社区门户网站PatientLikeMe剥离其于2017年初接受的来自中国数字医疗保健公司碳云智能(iCarbonX)的1亿美元投资及该公司股权。

投资渠道收窄,叠加“寒蝉效应”,使得中国在美国的生物医药投资热度全面降温。

根据数据提供商PitchBook的数据,中国投资者在2019年上半年参与了7.25亿美元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风险投资融资,比去年同期的16.5亿美元下降近60%。

美国对华极限施压,医疗行业谁会是下一个TikTok?

▲2014年-2019年中国对美国生物技术的风险投资

(单位:10亿;数据来源:PitchBook)

不止于此,更大的杀招还在后面。

2019年5月14日,在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就国家安全举行的听证会上,有参议员提出了《中国技术转移限制法案2019》,旨在限制个人和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和知识产权该法律提案列举了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直接相关的16种工业技术,并提议出口其中任一种技术的公司将被列入黑名单,总统可根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行使权力制裁违法者,而生物技术、先进医疗设备、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就位列其中。

这一法案一旦通过,毫无疑问会掐断中国医疗行业在美的所有“进口技术”,加上对中国科研人员流动与投资并购的限制,会迫使所有细分领域“一夜回到解放前”,只有自力更生一条出路。

 

“出海”战略受挫,下一步怎么办?

 

字节跳动折戟海外,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影响波动,可能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严重的多,因为这涉及到了一个根本性问题:

近10年来,整个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的主流战略路线——“出海”,受到了极大的挫折。

所以,当华为、字节跳动、腾讯遭遇美国国家层面的打击时,很多人陷入迷茫,也让中国企业尴尬的发现,出海或许不再是最佳的选择。

那以后大家还要不要出海了?中国企业接下来要怎么做?我们的路在哪里?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央的指导意见下发了。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确定发展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再结合8月7日,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的重磅发声来看,整体思路应该是:

1、长远来说,坚持全球化出海大思路

2、在当前出海遇挫时利用国内大市场的内循环,强化内部市场建设

3、全球化对我们依然有利,防止被个别狭隘的民粹主义带偏去搞对抗搞新冷战

以和平、发展为主基调,从“对等报复”到“拒绝脱钩”,逐渐向“内循环+双循环”的格局迈进,以时间换空间,这是新时期中国高层的关键战略判断。

对于中国医疗企业来说,如果目前的中美“脱钩”真的无可避免,那么,当下要做些什么?

首先,明确美国市场在自己业务体系中的定位,摸清楚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底线,对未来能够接受的最差结果有合理的预期。

其次,基于上述定位,重新布局公司全球化打法,这里就要面临一系列比较具体的战术问题。比如:

  • 业务角度:是否要像小米在印度一样,在海外建立一套独立的生产供应体系,把自己打造成“made in india”或“made in xxx”?

  • 运营角度:是否应该像联想那样,建立中国、美国双总部,两套研产销体系并行,左右逢源?

  • 股权角度:有没有必要像明码生物那样,将中国、美国业务拆分为股权上完全独立、董事会迥异、运营上互不隶属的2个公司,以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最小化相应的业务风险?

最后,从当前形式积极的方面说,会带来一波中国自主产权的研发热潮,企业将不得不增加研发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以尽快补齐产业链中的缺口环节,提高产业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但同时,也要防范内循环引发的经济冲击:企业成本的增加和进入门槛的提高,导致市场集中度提升对小微企业的压力。

另外,从华为和Tik Tok的经历来看,面对国家层面的竞争与对抗,任何企业都不堪一击,所以企业要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研判事态发展可能对国内医疗行业发展造成的冲击,以及新形势下中国医疗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美冲突,是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原地踏步的帝国大佬,面对新兴力量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挑战。这种趋势,并不会以特朗普是否连任、或政党的轮替为转移。

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国而言,除了有斗争的勇气,更需要有出色的智慧。绝不能仅凭血气之勇,为图嘴巴或心理一时痛快,策马冲进对手挖好的坑里。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但是好在,时间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只要继续稳住,接下来自然就是新的时代。

– END –

免责声明

内容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版权归作者。衷心感谢!

本文为转载,药时代持中立态度,请理性阅读

版权声明:文中图片取自网络,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嗅觉上皮细胞:带你感知香味,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突破口

再生医学与免疫屏蔽相碰撞,擦出不一样的糖尿病治疗新思路

明星药物突遇拦路虎,血友病药物战场是否重新洗牌?罗氏、辉瑞是否会迎头赶上?

到达二期临床终点却仍止步,elobixibat在NASH领域来去匆匆

荷包满满的赛诺菲能否靠另辟蹊径在BTK抑制剂竞赛中杀出重围?

美国对华极限施压,医疗行业谁会是下一个TikTok?

美国对华极限施压,医疗行业谁会是下一个TikTok?

美国对华极限施压,医疗行业谁会是下一个TikTok?

本文转载自MedTrend医趋势,本文观点不代表药时代立场。

(1)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0年8月25日 01:32
下一篇 2020年8月26日 01:27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FDA批准首款NASH/MASH新药,中国药企如何分享这个百亿美元大蛋糕?点击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