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位以待 诚聘英才
药时代招聘【BD高级经理/BD经理】
请感兴趣的青年才俊投递简历至
药时代HR部门
HR@drugtimes.cn
正文共:1900字

-
1953年,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70年代,强势推动哈佛大学生物学系从传统动物学(教授们被戏称为”猎人与捕兽者”)向分子生物学转型;
-
1968-2007年,领导冷泉港实验室,将其打造为遗传学与癌症研究重镇; -
1990年,出任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任负责人,力挺这项当时遭众多生物学家轻视的项目(1992 年因华盛顿权力斗争被迫离职)。
拥抱“政治不正确”
争议始于2007年,他在接受英国某报纸采访时称,“对非洲前景的悲观源于其智力与我们的差异”,更在自传中强调”不同地理人群的智力进化不可能完全一致”。对于女性,他提出”科学领域性别失衡需考虑先天因素”。这些并非媒体断章取义,也不是沃森的口误,而是蓄意为之的偏见。
亲友透露,私下还有更多更不堪的言论。沃森自此成为禁忌,博物馆、高校纷纷取消演讲邀约,冷泉港实验室最终与之割席(尽管随着极端言论渐被淡忘,他曾偶获谅解)。老友们只能摇头叹息。
“我实在不明白詹姆斯(沃森昵称)怎么会变成这样。”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家Nancy Hopkins坦言。1990年代她曾牵头领导了麻省理工职工性别歧视的运动。“在几乎没有男性支持女性搞科研的年代,是他(沃森)坚持让我攻读博士学位并全力相助。”
她与其他朋友认为,要解答 “詹姆斯到底怎么了”,答案或许就藏在沃森的成就中。
沃森的”成功悖论”
34岁便斩获诺奖的天才,此后却再未取得突破性成果。正如进化生物学家Ernst Mayr所言:”除了双螺旋的运气,他彻底失败了!”这种成就断层造就了沃森偏执的自我认知:自诩为牛顿、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却又不得不面对”舞台灯光逐渐暗淡”的现实。
因此,沃森需要一场“表演”回归舞台。1990年代,沃森沉迷于《贝尔曲线》的种族智力论,与其合著者、保守派政治学者Charles Murray频繁私交。这种对DNA决定论的极端推崇,使其陷入科学认知的泥潭。
当友人劝其正视该书科学缺陷时,他傲慢拒绝:”他们不配与我同框辩论”。这种偏执源于1953年,当时加入克里克实验室时,沃森对分子结构几乎一无所知,全凭自学。双螺旋的发现让他坚信:不被传统束缚的outsider,才能看见圈内人看不见的真相,并将其视为普世真理。
冷泉港实验室前同事回忆:”他像暴君般蔑视学界共识,但他的成就让这种无礼被容忍”。哈佛生物系改革时,他以一种”革命者般的狂热”将传统学派扫地出门,传奇生物学家E.O.威尔逊称其为”生平所见最恶劣之人”。
2019 年,导演马克・曼努奇(Mark Mannucci)为拍摄PBS(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美国大师》系列纪录片,与沃森共处了两年。90岁的沃森仍在发表不当言论”。在纪录片中,当被问及是否改变了对“种族与智力”的看法时,他回答:“完全没有。我倒是希望自己能改变,希望有新的研究证明后天环境比先天因素更重要,但我至今没看到任何这样的证据。”几天后,冷泉港实验室以其言论“毫无根据且危险”为由,断绝了与他的所有剩余联系。
固执到最后一刻
沃森临终前坦承在意历史评价,却至不改其谬。他清楚自己的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言论会被写入讣告,但即便至此,他仍未重新审视自身信念,反而在批评声中愈发固执。
如今,一切尘埃落定,沃森再也不用在意他所听到的了。
参考资料:
1.https://www.statnews.com/2025/11/07/james-watson-remembrance-from-dna-pioneer-to-pariah/
2.其他公开资料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编译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