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美元锚定未来: 跨国药企中国战略进入“创新反哺全球”新阶段

跨国药企

正文共:3152字 3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20251025日,阿斯利康在北京启用其全球第六大战略研发中心。这不仅是一个设施的落成,更是一个强烈的战略信号:阿斯利康在中国的角色,正从市场深耕者向创新策源者进行根本性转变。

建筑上挂着蓝色的高楼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

回顾1993年阿斯利康初入中国时,中国医药市场还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格局。三十年后,这家公司为何将最前沿的AI及数据科学中心以及全球合作的枢纽放在北京?这背后,是中国创新生态的成熟与一家跨国企业战略智慧的共同结果。

全球研发网络再升级

“在北京,我们正在通过多元合作,加速下一代创新药物的诞生。”在一场以产学研合作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上,阿斯利康国际业务负责人Iskra Reic介绍,“比如,过去三年间,阿斯利康已与北京30余家临床研究机构开展逾180项研究。我们也正在与北京肿瘤医院共建胃癌卓越中心”。据悉,这是阿斯利康在亚洲的首个卓越中心。该卓越中心不仅限于开展临床试验,还将包括转化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等关键工作。

25亿美元锚定未来: 跨国药企中国战略进入“创新反哺全球”新阶段

她的发言,精准诠释了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内部的先进设备与优秀的科学家,更在于它能否成为连接外部创新资源的枢纽,链接产学研三方,从而构建一个动态演进的本地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理念在落地之初便已具象化。阿斯利康宣布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合作。这并非一次常规的校企合作,而是两大世界级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对接:剑桥代表的是百年积淀的自由探索精神与基础研究实力,北京则象征着海量临床数据、快速审批通道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该合作的核心目标十分明确,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培训及人才交流,加强北京与剑桥大学之间的连接,共同加速创新。通过共建联合培训项目、推动科学家互访机制,为阿斯利康自身管线储备了兼具科研视野与临床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也为中国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通向全球市场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阿斯利康还与和铂医药宣布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并同步启用一个全新的创新实验室,毗邻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实现了物理空间零距离和铂医药拥有国际领先的HCAb全人源抗体平台与转基因小鼠技术,在双抗、多抗及细胞治疗领域具备独特优势。

传统合作多以License-in或项目外包形式展开,沟通链条长、决策效率低。而此次隔壁实验室式的合作,实现了人员共驻、设备共享、数据共研,极大缩短了从靶点发现到候选分子验证的周期。特别是在肿瘤免疫这一竞争白热化的赛道,研发速度直接影响市场成败。

综合来看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启用,标志着阿斯利康在华合作已从交易型迈向共生型,也象征着其研发体系的精细度与前沿性达到了全新高度。

源于三十年践行承诺的水到渠成

如此密集而深入的生态布局,绝非一时兴起,而是阿斯利康在华三十年战略演进的必然结果。若将时间轴拉长,其在华角色的每一次跃迁,都建立在前一阶段扎实深耕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清晰的三步走发展逻辑。

第一个十年,阿斯利康扮演着市场开拓者的角色。初入中国,阿斯利康的核心任务是把好药带给中国患者。彼时,中国医药市场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稀缺。阿斯利康凭借强大的商业化能力,将全球创新药引入国内,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这一阶段,中国是跨国药企终端市场,价值体现在销售规模与渠道覆盖。

第二个十年,随着中国市场地位提升,阿斯利康开始推进本土制造战略。阿斯利康陆续在无锡、泰州等地投资建厂,将中国升级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向全球70多个市场输送优质创新药。其中,无锡生产供应基地荣获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灯塔工厂认证,助力本土化制造的品质与效率获得全球认可。

第三个十年,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启用,标志着中国在其全球研发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阿斯利康在全国与近500家医院开展160多个临床项目,早期研发项目占比高达23%。更关键的是,阿斯利康开始主动拥抱本土创新力量:自2023年以来,该公司与14家中国本土创新药企达成15次授权合作,覆盖抗体偶联药物、细胞疗法、小分子和抗体等前沿技术领域。

建筑的摆设布局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

历经三十年的积淀,阿斯利康在中国已完成了从引进来同行者的身份转变。那么,这座象征着最新阶段的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在阿斯利康的全球版图中,究竟扮演着怎样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不仅是枢纽,更是引擎

阿斯利康全球共设有六大战略研发中心,目前已有两个落户中国。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的建设,旨在与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形成“双引擎“协同,将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全球研发的核心竞争力。

选择以AI和数据科学为核心,将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定位为前沿转化的加速器,这背后是阿斯利康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中国在AI应用、海量临床数据和算法人才上独具优势,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阿斯利康将AI和数据科学中心置于北京,就是将全球研发的大脑之一直接放在了最具活力的战场。

一南一北,上海和北京两大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与功能联动,在研发布局上因地制宜,深度融合中国本土的临床资源、创新生态与人才优势,进一步释放阿斯利康在华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中国?

阿斯利康之所以在此时此地落下如此重注,是因为当下的中国,已经汇聚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形成了一个对于专注创新的医药企业而言近乎完美的战略机遇期。

首先,是“天时”。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创新药的支持从鼓励升级为国家战略2024年,创新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药监局持续推进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将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北京发布医药健康32,明确支持外资设立研发中心,并在数据跨境、人才签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便利。这些系统性政策,有效解决了跨国企业在华研发的后顾之忧

其次,是“地利”。中国不仅是阿斯利康全球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创新价值实现的关键舞台。中国本土创新生态正展现出蓬勃活力,2024年约三分之一的全球授权交易是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达成的。目前,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已支持了28家本土创新企业成长,自2023年以来,这些被投企业已与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达成17项全球授权合作,展现出中国创新走向世界的巨大潜力。这充分说明,中国正从广阔市场演进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最后,就是“人和”。过去几十年间,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陆续选择回国发展,形成多股华人科学家海归潮与此同时,中国高校每年培养大量专业人才,阿斯利康敏锐捕捉这一趋势,推出全球肿瘤研发中国博士后项目,联合顶尖顶尖机构,为青年科学家提供国际化科研平台。这种本土培养+全球视野的人才战略,为研发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政策、市场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合力构成了阿斯利康此次北京启航的宏大背景。

在圆桌讨论中,Iskra表示,在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建立,未来我们有机会开展更紧密的本土合作,真正拓宽合作范围,更快地将创新药带给患者。

未来已来,北京启航

25亿美元,投下的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信念——对中国创新生态的信念、对开放协作价值的信念、以及对以患者为中心的长期主义的信念。

阿斯利康全球CEO苏博科表示,“我们全新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依托北京世界领先的科学生态系统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加速推进新一代创新药物的研发。通过与中国科研与生物科技界携手合作,我们将融合前沿技术与雄厚的科学实力,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带来诊疗变革。”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的启用,是跨国药企在华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从医药大国迈向医药强国的关键注脚。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壤上,全球智慧与中国速度正在深度融合,孕育着下一轮生命科学革命的可能。

未来已来,北京启航。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10月24日 17:40
下一篇 2025年10月26日 11:12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