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4年,超10亿美元BD交易——资本寒冬中,橙帆医药的破局之道!

正文共:2923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2025年中国生物创新药企异常繁忙,特别是创始人,BD、融资、研发、临床……哪里都需要他。出乎意料,四个微信来回,我们便顺利约好橙帆医药创始人李竞博士的采访。2025年8月29日中午12点共进午餐,视频编导半小时把橙帆医药的入户大厅布置成演播室,阳光明媚,宾客皆欢,1点钟准时开始采访。

当被问及四年创业经历的感悟与体验时,李博谦逊一笑,这样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找准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小步快走,持续迭代,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成功往往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

2021年,李博从药明生物离开,创建了橙帆医药。创立伊始,橙帆医药便面临资本寒冬与疫情的双重挑战,但公司始终坚持源头创新,潜心研发,已建立涵盖十余个FIC/BIC多特异性抗体和ADC分子的研发管线。

得益于强大的研发管线,橙帆医药在2021年5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后,又分别于2024年12月完成5000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并于2025年7月完成超6000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此外,还分别于2025年11月和2025年4月,完成两笔BD交易,交易总金额累计超过10亿美元。

显然,自成立起的四年时间里,橙帆医药不仅成功穿越周期,更以“黑马”之姿脱颖而出,成为当前被资本和行业看好的明日之星。

在行业逆风之中,橙帆医药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系列突破的?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橙帆医药。

橙帆医药

Nothing Is Impossible!

橙帆医药是在中国生物制药的第三次浪潮中诞生的。

在生物医药界,若以分子模式划分,制药领域可分为小分子与大分子两大类别。其中,小分子药物已有上百年发展历程,大分子生物药历史则要从首个CD3单抗获批(1986年)算起,目前仅约四十年。相比之下,中国生物大分子药物起步比别人慢了近二十年,从千禧年前后才有相应的生物类似药出现。

“但中国仅用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全球生物大分子40年的发展历程,这就是中国速度。”采访中,李博这样表示。他认为,中国大分子生物药的这二十年可以大致被分为三个阶段:1)Biosimilar时代:别人做好我仿制。2)Fast-follow时代:利用中美之间的监管差和药品上市的时间差,把国外药拿到中国做临床。3)至今已发展到第三阶段,国内外企业几乎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具备了更强的创新能力。

“随着大量海归人才回国,他们将海外工业界中成熟的研发体系、逻辑思维、创新理念、标准化工作流程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引入国内,极大缩短了中国在创新药工业化进程上与国外的差距。与此同时,投资环境的日益成熟和持续的政策支持(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共同推动整个行业迈入以源头创新为核心的第三浪潮。”李博还认为,目前,中国药企已与国际领先的药企站在同一起跑线,大家都做源头创新,基本不存在代差,面对一样的全球市场与竞争。

李博的这一洞见与Locust Walk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Geoff Meyerson不谋而合。Meyerson在最近的分享中指出,中国已开始通过新型模式或未验证靶点真正与西方生物技术企业竞争。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体内CAR-T疗法的全球首批临床数据正是来自中国。

作为这一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企业,橙帆医药自起步之初就注定与前辈企业不同——它既无需在仿制的红海中挣扎,也不必依靠Fast-follow寻求生存,源头创新是其与生俱来的发展路径。但这也意味着它将从一开始就步入全球创新药研发的“高压区”,与全球生物制药领域最顶尖的玩家同台竞技。

近年,橙帆医药聚焦的抗体及ADC领域的竞争难度已一再升级。从技术迭代角度看,这一领域正进入“双时代”,诸如双抗、双抗ADC、双载荷ADC,双抗和双抗ADC的联用方案、TCE等新技术井喷。从疾病领域来看,这些技术也正跨越传统认知中的肿瘤领域,向自免领域、CNS、眼科等新的领域进军。

谈及这一点,尽管身处高度竞争的领域,李博却认为,这正是生物制药行业的迷人之处。

“这个领域特别有趣,因为有很多的可能性,说不定你的哪一次尝试就成功了。但压力也来源于此,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同行在做什么创新。”李博告诉药时代,“现在你觉得不靠谱或各种原因不值得试的想法,说不定两三年后就有人试出来了,nothing is impossible!”

一定要去尝试创新,不要被自己的现有认知局限怯步。这是李博告诉药时代的另一个成功经验。

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是贯穿橙帆医药自成立至今的另一个关键词。

2013年,李博受药明康德邀请回国,在中国生物医药的第二浪潮中从零开始创立了药明生物的新药研发部门,担任“药物发现”板块的带头人。之后紧跟产业创新发展,李博在第三波浪潮初期毅然离开,创立了橙帆医药。可以说,橙帆医药的诞生便是一次顺势而为的选择带来的产物。

“但很快资本寒冬就来了。”李博回忆道。

在橙帆医药成立后不久,资本寒冬便席卷全球。想起往事,李博告诉药时代:“谁也没想到市场的变化,外部的因素很多都不是我们能掌控的。”

那就顺势而为吧。那时橙帆医药的第一笔融资刚到账,正是关起门来精心打磨管线的时候。也正是这段时间的沉心钻研,橙帆医药得以孕育出其后来成功出海的管线,并以管线潜力说服投资者,赢得其后来的两笔融资。

立足当下,资本寒冬尚未过去,融资仍是不少Biotech的难题。但李博仍将自己的生存之道总结为4个字:顺势而为。

目前,应行业发展趋势,橙帆医药已将管线更新为更贴合未来疗法的双抗、双抗ADC、TCE等下一代分子,管线中已经没有单抗项目。谈及最新两笔融资的用法,李博表示,大部分资金将用于继续推进关键性项目的临床开发,剩下的则将用于源头创新,研发速度并不会落下。

橙帆医药当下要做的是什么呢?答案是,做原创性的东西,真真正正做一个全球性的Biotech,做源头创新。

李博认为,目前全球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发才刚约40年历史,机会还很多。橙帆医药自创立之初就立足于源头创新,并紧跟行业前沿,率先组建了靶点分析与发现团队,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及AI制药等新兴技术。如此大力投入,为的便是打造真正原创性靶点发现或靶点组合论证的能力,进而推动创新药物项目的提议。这背后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是,约有70%-80%的FIC药物源自创新靶点。

此外,区别于其他Biotech,橙帆医药自成立起便坚持做研发-临床的闭环创新,并专门设立了临床职能部门。这是在向跨国药企看齐。基于以往大药企研发新药的经验,药物的一手经验数据最好是可以最快从临床反馈到研发团队,使早研团队能进一步迭代分子设计,形成第二代、第三代。这种快速闭环机制,对丰富和巩固管线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对于橙帆医药的未来,李博表示,目前行业仍处于寒冬之中,BD交易变现的现金流可以弥补VC(风险投资)的不足,是公司成长以及存活的关键。长期来看,随着IPO回暖,BD交易可能将不再是很多药企获取现金流的主要方式,但出海本身仍是不可避免的大势所趋。

橙帆医药当前还将坚持“VC+BD”双轮驱动的模式,但至于更远的以后是否会选择IPO?选择在哪里IPO?则将根据行业大环境情况灵活调整。

“毕竟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取得的成就更多是时代赋予的红利,个人的力量反而显得渺小。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专注把该做的事做好,顺应时代,顺势而为。”李博如是说。

结语

 

过去的四年,众多医药企业陷入融资难、创新卷,政策紧的困局中踌躇不前。变局中,橙帆医药的逆势之姿,基于其创始人李竞博士在行业中的深耕经验,更基于李竞博士对“大道至简”一词的深刻理解。橙帆医药的顺势而为,不只是对“势”的把握,更有领头人对“势”的精准判断。

在采访的最后,李博笑着用一句经典的流行语凝练了其对橙帆医药未来发展的期望——乾坤未定,你我皆为黑马

 

 

封面图及摘要图来源:即梦AI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9月23日 09:39
下一篇 2025年9月23日 17:53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