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减重,司美格鲁肽亮出心血管获益王牌

不止减重,司美格鲁肽亮出心血管获益王牌

正文共: 3300字 1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这一数据证实了司美格鲁肽的独特性,它是目前唯一一款在肥胖且伴有心血管疾病、但无糖尿病的患者中,被证实具有心血管获益GLP-1类药物。”

——Ludovic Helfgott

诺和诺德产品与产品组合战略执行副总裁

心血管获益证据+1

2025831日,诺和诺德公布了STEER真实世界研究的最新证据(RWE,为诺和盈®(境外商品名Wegovy®司美格鲁肽2.4 mg)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再添关键证据。这项研究首次在真实世界中比较了诺和盈®与替尔泊肽在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表现1

研究结果显示:

  • 与替尔泊肽相比,持续接受诺和盈®治疗的超重或肥胖且已确诊心血管疾病(CVD)的患者心脏病发作、卒中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57%诺和盈®组和替尔泊肽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8个月和4.3个月1

  • 在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无论是否存在用药中断,相比替尔泊肽,诺和盈®可使心脏病发作、卒中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9%诺和盈®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8.3个月,替尔泊肽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1

这一结果超出了业界预期。靶点激动剂因其理论上可同时激活个受体,产生协同作用,而被认为可能带来更广泛的临床获益。然而,STEER研究结果提示:靶点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转化为更优的心血管结局。诺和诺德更是明确指出:诺和盈®所展现的心脏保护获益是司美格鲁肽分子独有。

事实上,司美格鲁肽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显著获益在机制研究阶段已有迹可循。《The Cardiovascular Biology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等基础文献已系统揭示了GLP-1R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多重保护机制:不仅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能快速抑制炎症反应;同时,还可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抑制血小板聚集2。这些多通路的药理作用共同构成了GLP-1RA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基础,为其在临床中降低MACE风险提供了坚实的生物学依据。

严密的试验缔造坚实的科学壁垒

STEER并非是诺和诺德披露的验证诺和盈®心血管获益的首个RWE研究。此前,还有一项名为SCORERWE研究结果披露,比较了诺和盈®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MACE风险差异3

结果显示:相较于非治疗组,诺和盈®治疗组

  • 修正后MACE-3复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7%3

  • 修正后MACE-5复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因心衰住院、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或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3

  • 全因死亡风险降低86%3

  • 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73%3

不难发现,SCORE研究与STEER研究之间呈现了一定的互补性与设计逻辑的递进性。SCORE研究聚焦于验证诺和盈®在广泛人群中的绝对疗效与长期安全性;而STEER研究更进一步,为医生在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权衡与选择提供了直接的循证依据。RWE的独特价值正在于此,能够广泛覆盖多种患者群体,从而真实反映药物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性、依从性与综合健康效益,有效弥补随机对照试验(RCT)在外部有效性和现实可推广性方面的局限,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证据支持。

在此之前,诺和诺德已经开展了一项“前无古人”的RCT——SELECT研究,作为迄今为止GLP-1领域样本量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CVOT之一。该研究覆盖全球41国家和地区、800多个中心,纳入超1.7万名患者,中位随访达39.8个月,最长随访时间达到5

该研究首次证实了诺和盈®全球首个在伴有确诊心血管疾病但无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成人中,显示出心血管结局获益的减重药物4

研究数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诺和盈®治疗可使

  • MACE风险显著降低20%4

  • 总体(首次及后续)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2%4

  • 总体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31%4

  • 总体冠状动脉血管重建风险降低26%4

这些获益共同推动了总体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

尤为可贵的是,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减重幅度(即体重降幅≤5%时)尚未实现前,诺和盈®就己经展现出对心血管的早期保护作用5这意味着:诺和盈®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不仅与减重效果相关。

基于SELECT研究的突破性结果:

  • 2024年,美国FDA率先批准诺和盈®用于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超重/肥胖成人的心血管风险,成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并降低MACE风险的药物

  • 202542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诺和盈®说明书更新,明确其在长期体重管理基础上,具有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的额外获益。

回溯整个时间线,诺和诺德以SELECT研究为基石,以SCORESTEER研究拓展证据维度,构建起RCT+RWE”的复合证据模式,不仅强化了司美格鲁肽在心血管获益中的证据,也形成了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科学壁垒,彰显了诺和诺德在药物研发中一贯秉持的严谨态度与前瞻布局。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1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6约有三分之二与肥胖相关的死亡与心血管疾病相关7,8

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症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在内的代谢疾病,常常在同一患者身上交叠或并存。这类相互关联的疾病被称为心血管代谢疾病。

“心血管代谢疾病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疾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这需要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全面、综合的管理方法。”诺和诺德研发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Martin Holst Lange强调:“公司正从机制、疗效、安全性、合并症覆盖及用药便利性等多维度推进创新,持续拓展产品管线的深度与广度。”

诺和盈®潜力仍未完全释放

从实验室的突破性发现到真正惠及全球患者,司美格鲁肽相关产品已在超过70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其疗效与安全性在真实世界中获得了广泛验证。

据公开数据,截至目前,全球已开展58相关临床研究,充分体现了其多维度的临床价值。此外,司美格鲁肽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超过3300患者年的使用经验,积累了广泛的临床实践。然而,其潜力仍未完全释放。

药时代曾在既往文章中阐述过一个有趣观点:“K药是K药、PD-1PD-1这句话本意是为了突出K药在PD-1中的卓越地位——上市十年来,其销售额保持年均近20%的稳健增长。这一成就的背后,是默沙东持续拓展其适应症,覆盖近20种癌症。而在GLP-1赛道,诺和盈®也已展现类似的领军气质,诺和诺德正持续挖掘诺和盈®适应症边界,以达到“司美格鲁肽是司美格鲁肽,GLP-1GLP-1的目的,通过持续被验证的临床价值,构筑坚固的护城河。

2025815日,诺和盈®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MASHGLP-1药物,为这个影响全球的重大健康负担带来了“新解法”。此次FDA的批准基于诺和诺德的ESSENCE 3期试验的结果。数据显示,诺和盈®在改善肝纤维化和缓解脂肪性肝炎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不仅如此,诺和诺德还在尝试用高剂量的诺和盈®去探索减重疗效的“天花板”。诺和诺德公布的STEP UP试验数据表明在第72周时,接受高剂量的诺和盈®(司美格鲁肽7.2 mg治疗的受试者相较于安慰剂组实现平均21%的体重降幅,其中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体重降幅达25%或以上9

从复合制剂到口服创新,诺和诺德的GLP-1下一站

司美格鲁肽是诺和诺德继续拓展GLP-1类药物管线布局的重要抓手。

在复合制剂方面诺和诺德推出了CagriSema,这是长效胰淀素类似物Cagrilintide 2.4 mg和司美格鲁肽2.4 mg的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其3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68周治疗周期内,受试者平均体重降幅高达22.7%,较安慰剂组高出约20%其平均体重降幅达到现有减重干预措施中观察到的最高范围10

随着疗效的稳步提升,开发便捷、安全、高效的口服制剂已成为慢性病管理的“必争之地”。

在口服制剂创新领域,司美格鲁肽片的问世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全球首个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其成功源于将司美格鲁肽与吸收促进剂SNAC的创新结合,突破多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技术壁垒。今年,诺和诺德已向FDA递交肥胖症治疗药物司美格鲁肽片25 mg的注册申请。

与此同时,下一代口服amycretin也备受瞩目。amycretin是激动GLP-1和胰淀素受体的单分子。在接受每日一次最高50 mg amycretin和每日两次最高50 mg amycretin治疗12周后,受试者的平均体重降幅分别为10.4%13.1%,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1.2%。且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平台期11。目前诺和诺德正继续推进皮下和口服amycretin用于体重管理的3期临床。

从复合制剂到口服多肽技术,诺和诺德不仅在疗效、适应症上不断突破,也致力于提升治疗的便利性与患者依从性,为GLP-1药物开启下一站的无限可能。

结语

SELECT研究的成功填补了肥胖症治疗药物在心血管获益方面的研究空白。这不仅彰显了司美格鲁肽在临床上的差异化优势,更是诺和诺德多年来在代谢疾病领域深入布局和科学前瞻的重要体现。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凭借百年的科研积累、清晰的临床开发策略,以及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诺和诺德正在持续拓展治疗边界,重塑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治疗范式。

未来,诺和诺德将继续依托强大的创新管线,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突破性疗法,在改善人类健康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参考文献

[1] Wilson L, Zhao Z, Divino V, et al. Semaglutid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compared with tirzepatide in patien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and ASCVD and without diabetes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Oral presentation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 2025; 29 August–01 September 2025; IFEMA Madrid, Madrid, Spain.
[2] Drucker DJ. The Cardiovascular Biology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 Cell Metab. 2016 Jul 12;24(1):15-30. doi: 10.1016/j.cmet.2016.06.009. Epub 2016 Jun 23. PMID: 27345422.
[3] Zhao Z, Song J, Faurby M, et al. Lower Risk of MACE and All-Cause Death in Patients Initiated on Semaglutide 2.4 mg in Routine Clinical Care: Results from the SCORE Study (Semaglutide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in the Real World). Moderated poster presentation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Scientific Session & Expo 2025; 29-31 March 2025; McCormick Place Convention Center, Chicago, US. Presentation 947-13.
[4] Lincoff, MA, Colhoun HM, Emerson S. (2025) Effect of the GLP-1 receptor agonist semaglutide on to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overweight or obesity but no diabetes in the SELECT trial. Presented at ACC 2025, Chicago, United States.
[5] Lincoff AM,et al.N Engl J Med, 2023,389(24):2221-2232.
[6] World Heart Federation. World Heart Report 2023: Confronting the World’s Number One Killer. Available at: https://world-heart-federation.org/wp-content/uploads/World-Heart-Report-2023.pdf. Last accessed: July 2025.
[7] Raisi-Estabragh Z, Kobo O, Mieres JH, et al. Racial Disparities in Obesity-Relat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emporal Trends From 1999 to 2020. J Am Heart Assoc. 2023;12: e028409.
[8] Collaborators GBDO, Afshin A, Forouzanfar MH,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 N Engl J Med. 2017;377:1327.
[9] Wharton, S, et al. (2025). Once-weekly semaglutide 7.2 mg in adults with obesity: the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b STEP UP trial. 1966-LB poster.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85th Scientific Sessions, Chicago, US, June 20 – 23,2025.17
[10] Garvey WT, Blüher MD, Contreras CKO, et al. CagriSema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5. doi: 10.1056/NEJMoa2502081
[11] The Lancet: Dahl K, Toubro, S, Dey S, et al. Amycretin, a novel, unimolecular GLP-1 and amylin receptor agonist administered subcutaneously: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1b/2a study.

诺和诺德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传递相关前沿科学信息和市场资讯。本文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推广或广告。读者不应参考、依据或依赖本文的任何内容,作出购买、使用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任何决定。如读者有药物或治疗方面的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封面图及摘要图来源:即梦AI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9月17日 16:39
下一篇 2025年9月17日 17:17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