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制药公司已承诺向与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合作的项目投入高达485亿美元,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全年448亿美元的总额。
这一引人瞩目的数据出自IQVIA对涉及中国企业的对外医药合作交易的分析。若当前势头延续,2025年全年交易数量将显著超越2024年达成的100项协议。仅2025年上半年,已签署61项交易。
中国创新疗法研发:低成本、高效率![]()
IQVIA在分析中表示:“近年来,全球生物制药公司越来越愿意投资源中国的创新疗法,以此获取高效且成本可控的创新资源。作为回报,中国公司则获得了对其创新性药物分子和前沿技术的国际认可,并获得了持续的资金流入,以支持后续研发。”
这一观点在Nature的报道中可以直观看到。美国研发一款新药的平均成本约为26亿美元,而在中国,完成相同研发阶段的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
人力成本优势明显,中国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约为美国的30%至50%;
-
供应链成本较低,中国拥有完整且成熟的化工与生物医药原料产业链,本地采购效率高、成本远低于国际进口;
-
临床开发成本更具优势,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使得临床试验招募更为高效,同时研究者费用和医院运营成本也显著低于美国。
此外,据外媒Endpoints News和Biopharma Dive报道,中国企业在临床开发阶段的速度普遍比欧美企业快50%至100%;而在临床前阶段,开发速度甚至可能领先100%至200%,更快的研发速度自然顺势将成本带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药研发的政策措施。例如,今年NMPA实施了优先审评审批政策,显著加快了创新药的上市进程,从过去的平均8年缩短至目前的5年左右。
正是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研发模式,构成了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独特竞争力。而将这一开发效率转化为资本市场价值,正成为行业共识——药企不仅应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更应成为释放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潜力、连接全球资源的关键平台。
价值评估有增长空间
根据IQVIA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共签署了61项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达成的交易,其中37项的交易方为美国企业,约占交易总量的61%,而2024年这一比例仅为37%。
2025年上半年的交易金额巨大,其中包括16项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交易。相比之下,2024年全年也仅达成相同数量的高额交易。此外,2025年上半年有5项交易金额超过30亿美元,而2024年全年仅有3项。
交易结构方面,交易方正日益倾向于采用“后端重载”(heavily backloaded)模式与中国企业合作。后端重载通常指企业在研发和商业化阶段的资源分配策略,即前期投入较少,但在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阶段(如生产、销售、市场推广等)投入大量资源。
IQVIA对此解释称,中国生物科技公司通常在本土开展早期研发并获取初步临床数据,待候选药物的开发风险降低后,跨国制药公司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后续开发。
药时代小编认为这种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它符合全球医药产业“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合作逻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创新主体在价值评估体系中的结构性短板。行业数据显示,大型BD(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中里程碑付款的实际兑现率普遍低于预期值的10%-20%。
-
价值评估体系错配:早期研发成果的市场价值未能获得充分认可,首付款金额往往低于国际通行标准;
-
风险收益分配失衡:后续里程碑条款设置存在不确定性溢价,易形成”高承诺、低兑现”的落差;
-
全球话语权缺失:中国企业在交易议价中尚未建立与研发实力相匹配的价值锚定能力。
未来,随着中国创新药企从“跟随者“向“定义者“的转型深化,我们有望见证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全球合作模式的形成。这不仅需要企业层面的能力建设,更需要行业组织、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形成协同合力,共同构建中国创新价值的全球认知体系。
肿瘤学仍是热点,后者来AI正发力
从治疗领域来看,肿瘤学仍是交易最集中的适应症,这一趋势已持续多年。与此同时,免疫学及炎症性疾病领域的交易也呈现上升态势。
IQVIA特别指出,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总额高达60.5亿美元的授权协议,是上半年最大单笔交易。三生制药将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的全球(除中国内地)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独家授予辉瑞,同时保留中国内地的权益。
此外,阿斯利康也在中国版图下大手笔。该公司与Harbour BioMed 提供总价值达46.8亿美元的交易,以获得其在免疫学和肿瘤学领域多种多特异性抗体的开发与商业化权利。
此外,药时代编辑注意到,中国企业在智能化与自动化药物研发技术方面的领先实力,正日益受到跨国制药企业(MNCs)的高度青睐。这种合作已从靶点药物拓展至前沿技术平台层面。仍以阿斯利康为例,6月,其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达53亿美元合作,利用石药集团的AI药物发现平台开发小分子候选药物。8月,阿斯利康再度出手,与晶泰科技达成总额59.9亿美元的合作,此次合作创下了人工智能新药研发(AIDD)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
中国创新药发展有超越之势
美国前FDA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Scott Gottlieb)上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文章警告称,美国正面临在生物医学创新领域被中国超越的严峻风险。他写道:“如果我们不能阻止生物医学发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我们将可能丧失一项关键的战略技术优势,而这一优势一旦失去,将几乎无法挽回。”
-
2015-2024年间,中国在首批创新药中的比例稳步上升;2021年超过日本欧洲,成为首批第二大地区;2024年,该比例已接近美国。
-
2024年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数量达704款,首次超越美国;
-
全球临床试验数量中国以7100项对美国的6000项实现反超;
-
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创新药企业引进创新药的交易(首付款0.5亿美金以上)占比从2018年、2019年的0%迅速提升到了2024年的27%,至今年5月,该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2%。
参考文献 [2] 超484.48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数量达50笔(药时代) [3] 一位美国Biotech CEO对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看法(药时代) [4] 其他公开信息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编译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