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知名VC公司寻找优质投资标的,感兴趣的管线包括:
(1)针对实体瘤的创新性TCE、(2)新靶点/新核素的创新性核药、(3)Abeta双靶点等CNS创新药、(4)新靶点/新MOA的自免创新药。
请有相关产品的biotech公司立即联系药时代BD团队(BD@drugtimes.cn)!
2025年8月21日,吉利德旗下Kite宣布以3.5亿美元收购Interius BioTherapeutics。
根据协议,Kite将以总计3.5亿美元现金对价收购Interius全部已发行股本(最终金额按商业惯例进行调整),款项将于交易完成时支付。
图片来源:Interius官网
吉利德之所以收购Interius,有一重要诱因是旗下传统CAR-T疗法(如Yescarta和Tecartus)的市场疲态,后者因抗体疗法冲击,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5%-14%。而Interius的体内技术,有望助其突破生产瓶颈,提高患者可及性。
据悉,Interius的体内CAR-T技术通过单次静脉输注,直接在患者体内生成CAR-T细胞,跳过了传统疗法中繁琐的生产流程,可大幅缩短治疗周期并降低成本,且无需清淋。其核心产品INT2104已于去年在澳大利亚进入I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体内CAR-T疗法。
图片来源:Interius官网
完成收购后,Interius团队将整合至Kite研发体系,并在费城设立卓越研究中心,加速推进INT2104的临床开发,计划2026年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
图片来源:Interius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德此次收购,为年内第三笔体内CAR-T重磅交易。3月,阿斯利康以10亿美元收购比利时公司EsoBiotec;6月,艾伯维以21亿美元将美国企业Capstan收入囊中。Interius的“卖身”,再度印证体内CAR-T正成为MNC布局热点。
01
首先,它直指现有CAR-T疗法的商业化痛点。CAR-T疗法的出现,已彻底改写血液肿瘤治疗格局。然而疗效并未充分兑现为商业化回报。
目前已上市的CAR-T疗法均为体外制备,均需要经过: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T细胞→体外基因编辑使其表达CAR→体外扩增至数亿级细胞→冷链运输回输患者体内这一流程。
这也导致了CAR-T疗法商业化受制,成本高、制备周期漫长、供应链复杂,患者可及性不高。以至于是医疗条件发达的美国,也只有大约200家中心提供CAR-T治疗。
为提高CAR-T疗法的可及性,2025年6月26日,FDA官网发布公告,称将取消对目前已在美国获批上市的6款CAR-T疗法的风险评估和缓解策略(REMS)要求。
推荐阅读:行业利好!FDA取消CAR-T 疗法 REMS
但对于患者而言,这并非是“有没有地方治疗”的问题,而是“能否负担得起”的问题。有数据统计,在美国,单次CAR-T输注仅药物费用就高达37.3万至47.5万美元(约269~341万人民币),如果计算总体医疗费用,则可能超过100万美元。
即便是患者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也并非是“人人可用”。在接受体外CAR-T治疗前,患者往往需要先接受化疗,清除体内的淋巴细胞,为CAR-T腾出空间。而这也意味着,那些病得太重而无法接受化疗的人失去了治疗机会。据统计,在美国只有约20%的符合条件的患者成功接受了自体CAR-T治疗;而在中国,只有不到2%的符合条件的患者成功接受了自体CAR-T治疗。
正因如此,体内CAR-T无疑成为了破局之道,制备简单,无需清淋,且理论上疗效与安全性方面也可有所提升。
由于体内CAR-T直接进行基因改造,能更好地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让改造后的T细胞能更好地适应并攻击肿瘤细胞。同时,体内CAR-T避免了体外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胞污染和变异风险,患者也不需要接受化疗方案进行清淋,保持完整的免疫系统。
也正是基于上述优势,Interius才敢大胆其测算能以不到1万美元为患者制造一剂药物,如果这一想法能够兑现,将有望完全化解CAR-T支付避障。
02
其次,随着自体CAR-T适应症的拓展,体内CAR-T的市场预期也水涨船高。
2023年末,在美国血液学会(ASH)年度会议上,德国Fabian Müller团队宣布了使用CD19 CAR-T成功治愈15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案例,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产生了持续应答,并完全停止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这项成果继2021年Georg Schett博士团队首次应用CAR-T治疗SLE后,进一步激发了全球对CAR-T疗法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兴趣。
也正是这一阶段,MNC逐渐释放出对体内CAR-T的兴趣。赛诺菲在2023年披露该公司有三个体内CAR-T项目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艾伯维2024年1月以14.4亿美元与Umoja达成合作;安斯泰来同年2月联合Kelonia投入8.75亿美元;加上今年的三笔交易,MNC几乎“包圆”了第一梯队的几家体内CAR-T公司。
目前,体内CAR-T的主流技术策略分为两条:一个是基于慢病毒的技术体系,另一个是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的技术体系。而Interius恰是慢病毒载体递送技术中的头部企业之一。
国内方面,济因生物、驯鹿生物、先博生物(与Orna合作)、博生吉、嘉晨西海、百替生物、优卡迪、云顶新耀、深信生物、星锐医药、易慕峰等公司均已在体内CAR-T赛道展开布局。
相信不久的将来,体内CAR-T将重新定义肿瘤与自免领域的治疗格局。
一个广告:
目前,药时代学苑应行业需求,决定于2025年9月26–27日在上海举办“细胞治疗产品CMC研发与生产质量管理”活动(线下)。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多为行业资深专家,将从细胞治疗监管环境,细胞治疗产品CMC研发与变更,生产质量全方位管理与法规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介绍。本场活动旨在帮助提升细胞治疗领域专业人士系统的理论与实战水平。目标学员为从事细胞治疗领域CMC研发、生产质量管理,以及注册的专业与管理人士,或对细胞治疗领域感兴趣的从业者。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报名参加。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