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正文共:2000字 2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图片来源:CNBC截屏)
2025年5月20日,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意义的一天,一个重磅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里炸开了锅,那就是:中国传统大药企三生制药及其关联方将其自主研发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独家授予辉瑞,辉瑞支付12.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等,还将认购三生制药1亿美元普通股。之所以如此炸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尤其是2020年以来完成的(披露信息的)~348笔出海交易中首付款最高的一笔,突破了10亿美元。
因为买方是全球宇宙大药厂,因此中国之外,全球瞩目,美国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知名主流媒体CNBC用了3分多钟,用“PFIZER & CHINESE DRUGMAKER STRIKE DEAL——LICENSING NEW TECH CANCER DRUG FROM 3SBIO”为题进行了报道。其中展示的一张图片特别引人注目。
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图片来源:CNBC截屏)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一趋势在2024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根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创新药企业引进创新药的交易(首付款0.5亿美金以上)占比从2018年、2019年的0%迅速提升到了2024年的27%,今年至今,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2%

这一数据充分显示,海外大药企越来越重视从中国引入创新药,中国创新药正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药时代对这一方面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整理发布的【中国创新药出海排行榜】受到业界朋友们广泛的关注。

中国创新药的崛起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转型。2011年以前,中国医药市场以普药为主,大部分企业选择做低成本的仿制药。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产业的发展,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比如:从2013年的46.5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84.73亿元,5年增长了近4倍。这一投入带来了显著的回报,化学创新药注册申请量逐年增加,2016年我国CDE受理的国产化学创新药注册申请有77个品种,到2019年增长到144个品种根据CDE发布的《202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国产创新药又创喜人成绩。

里程碑式的突破

 

2019年,百济神州的新药泽布替尼正式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批的创新药。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为中国药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2024年,康方生物研发的全球首创的PD-1/VEGF双特异抗体依沃西单抗也在与药王帕博利珠单抗对比研究中取得成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025年,邦耀生物在细胞疗法领域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成果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面成效显著。2025年5月8日,该公司与多方合作在《Cell Research》发表论文,全球首次报道利用基因编辑的同种异体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成功,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此前,其于2024年7月在《Cell》发表成果,用新一代异体通用型CAR-T疗法成功治疗3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这些成果先后被《Cell》《Cell Research》等顶级刊物报道,彰显了其领先地位。

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2015-2024年期间,全球获批上市创新药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923款创新药首次获批,其中美国首发的占据49%。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效率提升,同时由于审评审批提速,实现了快速转化,从2015年仅占全球创新药首发4%的份额,到2024年接近38%。更有罗沙司他、可伐利单抗、佩索利单抗皮下注射剂等全球同步研发产品首先在中国获批。

临床价值与市场潜力

 

尽管中国创新药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全球竞争力仍面临三大考验:临床价值创新不足、未来需加强FIC(First-in-class)药物的研发。当前License-out项目同质化率约40%,PD-(L)1、GLP-1等靶点扎堆。

未来,中国创新药需要在源头创新上持续发力,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结语

 

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医药研发领域的快速进步,也展示了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中的巨大潜力。随着政策的支持、技术的创新和市场的拓展,中国创新药有望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推荐阅读】

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大爆发!一天三款创新药获批上市!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CNBC截屏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0)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5月28日 17:32
下一篇 2025年5月29日 14:02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