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患上1型糖尿病等同于被判了死刑,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创新,数百万人得以拥有完整的人生。百年间,诺和诺德也从一家只能生产少量胰岛素的实验室公司,成长为全球市值前三的制药巨擘。这一百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变的是诺和诺德深耕慢病领域的恒心,和“驱动改变,携手战胜糖尿病和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使命。诺和诺德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探索,期待在下一个百年里,为患者带来更有意义的疗法,最终迎接没有严重慢性疾病的未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创新力量必然不能缺席。2023年9月6日,诺和诺德首届中国研发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诺和诺德全球临床药物开发高级副总裁及早研创新及联盟企业副总裁亲临北京,与诺和诺德中国、高校等学术机构、临床研究机构、创新企业携手,共话慢病未来。诺和诺德开发执行副总裁Martin Holst Lange 博士虽人在丹麦,但心系中国,为活动进行了开场致辞。Martin Holst Lange 博士谈到,过去一百年间,诺和诺德致力于帮助糖尿病患者提升生活质量,近年来,诺和诺德更是逐渐走向更广泛的严重慢性疾病领域。诺和诺德想要在未来走向成功,离不开合作伙伴的重要支持,而诺和诺德也将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更好的改善中国患者的生活。周霞萍 女士
Karin Conde-Knape 博士认为,现有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已经可以有效地处理患者的初级症状。基于此,诺和诺德需要越过疾病表象,触及更深层次以及更广泛的机制。慢性代谢病患者往往有并发症,这种代谢紊乱源自于体内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突出整体治疗的全局观。未来,诺和诺德会继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策略,通过人群大数据解读与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加深对代谢疾病的触发机制的理解。“一刀切”式的治疗在过去很多年是主流的方式,但现在我们需要精准医疗。其中的关键是识别病理生理学特征,目前的很多新型生物技术手段使得未来治愈这些疾病成为了可能。诺和诺德已经与来自高校、企业等聚焦创新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建立了诸多外部合作。希望大家能共同以可持续的、全局整体考量的方式来达到改善、预防乃至治愈的目的。诺和诺德临床开发管线介绍诺和诺德临床药物开发高级副总裁Mads Frederik Rasmussen 博士介绍了诺和诺德最新的管线进展以及能给患者带来的获益,在4个重点疾病领域里,诺和诺德都有令人期待的产品。
合作创新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七位嘉宾齐聚一堂,以“合作创新”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聚力合作,推动创新。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刘宇婷博士分析了我国药企的机会与挑战。她认为中国市场巨大,机会很多。在政策的扶持下,本土药企合力打造中国创新力,推动基础科学,产业的稳步增长,加以AI数字化扶持,未来可期。至于挑战,主要分为三点:(1)基础科学的挑战(2)临床用药的挑战(3)产业生态的挑战。诺和诺德临床药物开发高级副总裁Mads Frederik Rasmussen 博士就诺和诺德的未来发展发表了看法。Mads Frederik Rasmussen 博士态度是乐观的,在他看来诺和诺德深耕慢性病领域多年,保持开放性思维,维护多科学联动,是迈向成功的关键。诺和诺德将会秉承着以患者为中心的信念,加速新药研发,实现中国和全球的同步上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提出,合作可以极大助力临床试验的开展,而临床试验可以推动研发进程,提升研发人员对疾病的认知,促使改变现有的标准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药企需要注重与监管部门和临床医生的沟通。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和其瑞医药联合创始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总编肖瑞平从教育从业者的角度,分享了为制药界培养人才的经验。在肖教授看来,人才是创新之本,如何持续为业内输血,显得尤为重要。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北京新生巢和苏州播禾创新中心创始人刘毓文女士站在投资人的视角,讲述了如何用资本推动合作创新。刘女士表示,对于风险投资而言,货币只是一种调配工具,用于构建产业的发展。其核心仍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维护产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诺和诺德亚太区外部创新和对外合作负责人Jenny Yang博士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生物技术的创新,她希望优质的中国创新力要让外界看见。诺和诺德也同样希望提高研发效率,加强与中国药企合作,达成多赢局面。诺和诺德早研创新及联盟企业副总裁Miriam Frieden博士建议中国科研院所及企业与大型外资药企合作时需要关注三个关键要素,包括共同且清晰的目标、强有力的项目领导能力、以及彼此充分的信任。她还建议本土科研院所及企业要把自己放在全球层面,开发出更有区分度的技术和能力,这才是赢得合作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