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不少企业喊出了“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转型口号,纷纷扩大公司规模和产品线宽度,圈地建厂、打磨生产制造水准,组建商业化团队等。但到底成功“上岸”与否,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企业能否自负盈亏,不过度依赖于外部资本便可自己造血营运。
单从2021年部分财务数据来看,不少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下表数据均来源于企业财报
-
总现金为企业能够支取的现金+能短期变现的资产
-
“烧几年”只考虑现有资金储备和研发支出,描述企业维持健康经营的时长
Biotech的现金储备直接影响企业良性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现金储备是否充足是相对的。体量大、扩张快、支出高的企业,对现金储备量的要求也较高。以百济神州为例,虽然在2021年融资223亿人民币,账上总现金达到了424亿,但其单研发投入就高达93亿,仅考虑目前现金储备和研发支出,就4年内会比较宽裕。
而对于体量小、扩张慢、支出少的企业,现金储备要求也相应较低,歌礼25亿可以撑12年。
对比之下,部分企业目前的现金储备已然捉襟见肘,对下一轮融资的需求较迫切。
在保证活下来的前提下,biotech转型还必须摆脱对外部资本的过度依赖,自身造血能力尤为重要。
百济神州、信达、康希诺和君实在这个维度已经有不俗的实力,而康希诺和荣昌在2021年净利润为正,已经完成了自负盈亏的质变,诺诚健华和微芯生物也表现不俗,2022年有望盈利。
顺便一提,部分企业可能出于商业化战略布局,销售及营销支出极高,这个背景下即便营收数据亮眼也很难带来净利润的增长。
当然,企业的健康发展从来不是个别因素决定的,单靠部分财务数据也容易以管窥豹,只得一斑,本文仅提供一个视角,供读者自行发散。
关注“药时代”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 ↓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版权归拥有者。
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视频为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