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MNC终止细胞治疗研发

中国创新药走进“三时代”,三抗、三抗TCE、三抗ADC等新的形式陆续涌现。
目前欧美药企、VC公司积极寻找三抗产品,尤其是三抗TCE(比如:CD38xCD3xBCMA、CD38xCD3xCD28、CD38xCD3xGPRC5D)。

请感兴趣的公司立即联系药时代BD团队BD@drugtimes.cn

正文共:2300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Mike Doustdar是董事会一致推选的人选。他是一位挑战者,这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他追求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并且了解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能迅速应对并采取行动。”这是诺和诺德董事会主席Helge Lund两个月前的发言。
当时,外界大都不太理解其中含义,只知道Doustdar履新前曾披露将削减“不太重要的领域”,详细战略方向并未透露。直至一个月前,Doustdar在领英上发布了这样一则讯息……
MNC
Doustdar的领英(图片来源:linkedln
信号迅速转化为行动。昨日,诺和诺德官网正式公布了这项重组计划: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9000人(其中丹麦5000人),目标是在2026年底前实现每年节省80亿丹麦克朗(约合13亿美元),并将资源聚焦于糖尿病与肥胖症核心赛道。
作为此次重组最决绝的注脚,诺和诺德的细胞治疗部门被全面关停。据当地媒体 BORSEN报道,约250名员工受到波及。而这一切,都发生在Doustdar任仅两个月内。
铁腕动作的背后,是Doustdar对诺和诺德的深度理解与对市场环境的冷静判断。这位自1992年以暑假实习生身份加入公司、在内部历练超过三十年的掌舵者,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更何况,作为诺和诺德102年历史上首位外籍CEO,他的“大刀阔斧”,必然承载着超越常规的审慎与战略远见。

MNC们,集体戳泡沫

诺和诺德的退出不仅仅是一次企业调整,而是释放了一个细胞治疗领域“大退潮”的信号。
短短数月时间,多家MNC不约而同地收缩战线,全面退出细胞治疗领域已不是孤例。今年10月初,武田制药宣布彻底退出CGT赛道,继放弃AAV基因治疗后,将细胞治疗平台技术转向外部合作。

  • 同年9月,吉利德旗下Kite Pharma宣布终止与Shoreline Biosciences价值超过23亿美元的现货型细胞疗法研究合作;

  • 8月,罗氏旗下基因泰克宣布终止与西雅图生物技术公司Adaptive Biotechnologies的细胞疗法合作协议,该合作原本价值高达20亿美元。这并非基因泰克首次终止细胞疗法合作,2024年4月,该公司曾终止与Adaptimmune Therapeutics的30亿美元细胞疗法合作,并裁减3%的员工,以优化研发资源。

  • 7月,阿斯利康公布2025年H1业绩时,也宣布对其细胞治疗产品在研管线进行重大调整,终止其中三个重点项目。其中,2022年公司以2亿美元收购Neogene Therapeutics所获得的TCR细胞治疗药物NT-125已停止开发。

  • 6月,BioNTech宣布重大战略调整,将停止在马里兰州的细胞疗法生产,并裁员63人。该公司发言人表示,公司已决定在今年年底前停止该工厂的细胞疗法生产。盖瑟斯堡细胞治疗工厂于2021年从吉利德科学公司的Kite Pharma手中收购而来,是BioNTech在美国的首家生产工厂。

 

 

 

 

 

 

 

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受两大核心因素影响。一方面源于细胞疗法“自己的问题”,研发成本高昂、周期冗长;供应链瓶颈,对GMP生产设施需求庞大,扩产难度高;商业化路径模糊,即便疗效不错,如何让治疗普及、让医疗体系能负担,始终是一大挑战。
另一方面,则源于当前经济仍处在下行阶段,市场迫使药企从“技术为王”的角色转变为“现金为王”,如何最大化资源利用已成为各公司的关键行动之一。
与之同时,小分子、ADC和RNA疗法已明确增长曲线,此消彼长之下,MNC们不得不重新权衡内部管线优先级,以及对未来技术路线的综合考量。
如今的情况大致为:大药企收缩布局,Biotech加速淘汰。近年,Tessa、Vor Bio、Cargo Therapeutics、Adicet Bio等多家中小药企相继传出缩减产品线与裁员,甚至被并购消息。

 

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然而,这并不代表停滞,是新一轮筛选的开始。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行业对体内CAR-T(无需体外改造,直接体内靶向)的追捧。
过去一年中,艾伯维、安斯泰来、诺华相继引入体内CAR-T资产,累计投入资金超23.15亿美元。
今年该赛道热度不减反增,10月10日,BMS宣布豪掷15亿美元收购Orbital;8月,吉利德旗下公司Kite宣布以3.5亿美元收购Interius;3月,阿斯利康宣布以10亿美元收购体内CAR-T公司EsoBiotech。
这是对技术路径的筛选,而另一个筛选维度则是适应症。
目前,业内对自身免疫、心脏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非肿瘤适应症的细胞治疗越来越感兴趣。有数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间,自免相关的基因修饰细胞治疗试验数量激增近四倍。
不难发现,这一轮筛选的核心主题就是“商业化”。如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实现支付突破?如何锚定更高价值的适应症?等等。
而细胞治疗下半场的走向,也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药企如何利用AI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研发成功率?CDMO如何利用自动化平台,实现细胞疗法的规模化生产?政府与监管机构又将推出哪些政策,去支持细胞疗法从研发,到上市,再到支付全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其中第三条、第八条及第二十条均明确提及对细胞疗法研发及治疗过程中的合规合法性。
总而言之,现阶段包括诺和诺德在内的MNC们,正在寻找 “聚焦核心” 与 “布局未来” 的平衡。
它们或许暂时退出了某些赛道,却从未真正离开,当泡沫出清,宝藏终将穿越周期显现于世,这时的MNC手握大量现金…..
图片来源:即梦AI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18:27
下一篇 2025年10月12日 16:04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