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3563字 13图
预计阅读时间: 9分钟
2025年诺贝尔奖从10月6日开始陆续揭晓,其中三项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率先公布。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下午5:30分,2025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公布,三位科学家Mary E. Brunkow、Fred Ramsdell和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发现。药时代直播间~9215位朋友观看了官宣实况。

祝贺Mary Brunkow、Fred Ramsdell和Shimon Sakaguchi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今天,即2025年10月7日(星期二),下午5:45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3位科学家,约翰·克拉克 (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特 (Michel H. Devoret) 和约翰·M·马丁尼斯 (John M. Martinis),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和能量量化的发现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药时代直播间观看人数达1.6万,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观看人数高很多,出乎了我们的预料。
全球范围内的顶尖竞争者
2025年的化学奖很可能再次授予与生命科学、新材料或可持续发展紧密交叉的领域。
1.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相关)
-
竞争者:张锋
-
贡献: 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在真核细胞(包括人类细胞)中的应用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虽然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已授予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和詹妮弗·杜德纳,但张锋在将这项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方面贡献巨大,并且他与两位诺奖得主之间存在长期的专利争议。诺贝尔委员会有时会将奖项分发给同一领域的多个突破,但短期内再次颁奖给同一技术的可能性在降低。不过,张锋依然是生物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2. 纳米材料与二维材料
-
竞争者:Yury Gogotsi(叶莲娜·霍尔姆)
-
贡献: 她是MXenes(一种新型二维无机化合物材料)的发明者和主要推动者。MXenes具有高导电性、亲水性和可调的性能,在能源存储(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电磁屏蔽、传感和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如果诺贝尔委员会希望表彰对新材料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她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候选人。
3. 金属有机框架(MOFs)
-
竞争者:Omar M. Yaghi(奥马尔·亚吉)和Makoto Fujita(藤田诚)
-
贡献: 奥马尔·亚吉是MOFs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设计和合成了大量具有创纪录高比表面积的MOF材料。藤田诚在配位聚合物和超分子配位化学方面做出了奠基性工作,为MOFs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MOFs在气体存储、分离和催化方面有巨大应用,该领域已被期待获奖多年。
4. 合成生物学与人工生物系统
-
竞争者:James J. Collins(詹姆斯·柯林斯)
-
贡献: 作为合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设计了基因开关和振荡器等人工基因电路,开启了“工程学方法研究生物学”的新时代。他的工作横跨生物学、工程学和化学,符合诺贝尔奖青睐的交叉学科特点。
5. 有机合成方法学
-
竞争者: 余金权
-
贡献: 大卫·麦克米伦是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核心人物,并在2021年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些在C-H键活化等绿色、高效的合成方法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如余金权(华裔,下文会详述),他们也是常年被看好的候选人。
中国科学家及华裔科学家
近年来,中国和华裔科学家在化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有多位科学家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有力竞争者。
1. 余金权
-
国籍/族裔: 美籍华裔
-
机构: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
研究领域: 有机化学,C-H键活化
-
竞争力分析: 他是目前华裔化学家中呼声最高的人之一。
-
突破性贡献: 他开创了一系列直接活化碳氢键的方法,颠覆了传统有机合成中需要先对分子进行“预官能团化”的思路。这使得合成复杂分子(尤其是药物分子)的步骤大大简化,更加高效、环保。
-
获奖情况: 他已获得几乎所有化学界的顶级大奖,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沃尔夫化学奖(2014)、英国皇家化学会斯伯奖章等。沃尔夫奖常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
优势: 他的工作属于纯粹的化学方法学革命,影响深远,应用广泛,完全符合诺贝尔化学奖的评奖标准。
-
2. 杨培东
-
国籍/族裔: 美籍华裔
-
机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研究领域: 纳米科学、人工光合作用
-
竞争力分析: 他是纳米材料与可持续能源领域的超级明星。
-
突破性贡献: 他在纳米线合成和组装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并利用纳米技术创建了“人工树叶”系统,可以将太阳能、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可持续的燃料(如乙醇、甲烷)。
-
获奖情况: 麦克阿瑟“天才奖”、全球能源奖、美国化学学会材料化学奖等。他的研究直接面向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
优势: 他的研究完美结合了基础科学(纳米化学)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清洁能源),是交叉学科的典范。
-
3. 戴宏杰
-
国籍/族裔: 美籍华裔
-
机构: 斯坦福大学
-
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碳纳米管、能源存储
-
竞争力分析: 在碳纳米管和电化学储能领域贡献卓著。
-
突破性贡献: 在碳纳米管的合成、表征和应用方面做出了先驱性工作;在铝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
优势: 他的工作对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纳米技术和可持续能源存储方面。
-
4. 中国本土科学家
中国本土科学家的整体实力飞速提升,但要获得诺贝尔奖,通常需要做出被国际公认的、具有“范式转移”级别的开创性工作。目前,在化学领域,有几位科学家的工作非常突出,但距离“诺贝尔奖呼声很高”可能还需更多时间的沉淀和国际奖项的进一步认可。
-
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 在纳米晶合成的“液体-固体-溶液”相转移、相分离机制方面做出了重要原创性工作,对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
赵东元院士(复旦大学): 在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其发明的FDU系列介孔材料应用广泛。
-
谢素原院士(厦门大学): 在新型碳簇“张力碗”富勒烯的合成与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总结与展望![]()
最热门的华裔竞争者: 余金权和杨培东是目前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裔化学家。余金权的C-H键活化是方法学的根本性突破,而杨培东的人工光合作用则关乎人类未来,两者都极具分量。
中国本土科学家: 潜力巨大,发展迅猛,但获得诺贝尔奖可能需要一个更具颠覆性、并被广泛验证和应用的突破。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未来可期。
总而言之,202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舞台,华裔科学家余金权和杨培东无疑是世界范围内极具实力的竞争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代表了化学的前沿,更深刻地与医药、能源等全球性议题相连,完全符合诺贝尔奖“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宗旨。

-
祝贺Mary Brunkow、Fred Ramsdell和Shimon Sakaguchi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火热的GLP-1会获得2025年诺贝尔奖吗?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展望 徐亦迅博士主讲丨直播预告 -
这些诺奖得主,竟然也是成功的连续创业家! -
123年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汇总 | 附往届官宣视频 -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猜想:会重新回归生物化学领域吗? -
诺奖大国排名:哪些国家在前进?哪些国家在倒退? -
一家临床前、老靶点biotech初创公司要IPO了!原来创始人是诺贝尔奖得主 -
原来诺贝尔奖就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投票预测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谁将获得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通往诺贝尔化学奖的三条道路 -
2024年诺贝尔奖即将公布!药时代全程直播官宣实况。徐亦迅博士「赛前」展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做出开创性贡献后隐入尘烟,她被2024年拉斯克奖“抢救”回来 -
GLP-1被诺奖 “风向标” 选中!但在1990年,这匹 “黑马” 也曾被放弃 -
50岁才成为博士的单亲妈妈,是怎样拿到2024拉斯克奖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