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感兴趣的公司立即联系药时代BD团队(BD@drugtimes.cn)!
2025年9月26日,全球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龙头Biogen正式宣布终止所有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衣壳的基因治疗项目。事实上,早在2023年进行研发管线重组时,Biogen便已悄然将AAV项目的优先级下调,逐步将资源转向更具潜力的治疗方向。

来源:fiercebiotech
Biogen的退出并非孤例。随着基因疗法行业从“技术狂热”步入“理性重构”阶段,多家跨国药企纷纷对AAV平台按下暂停键。
武田制药在2023年就结束了AAV基因治疗和血液学罕见病的临床前开发工作;今年年初,辉瑞更是忍痛割爱,将其上市不足一年的AAV基因疗法Beqvez撤市,告别其苦心钻研长达十年之久的基因疗法赛道。
紧随其后,罗氏对旗下基因治疗部门Spark Therapeutics进行了“根本性重组”,裁撤了超过一半的员工,还计提了高达24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同年5月,Vertex也决定停止使用AA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
“明星”载体的当下痛点
曾几何时,AAV是基因治疗领域当之无愧的“明星载体”。自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 AAV凭借其低致病性、长期基因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靶向特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它如同一位精准高效的“基因快递员”,依托特定的衣壳蛋白作为“导航系统”,将治疗性基因片段递送至目标细胞,实现持久表达。
然而,盛名之下,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曾被寄予厚望的AAV技术,如今正深陷两大困局:“走不出实验室”的研发瓶颈与“跑不通市场”的商业化泥潭,迫使巨头们不惜放弃多年重金投入,集体转向。
首先是安全性“红灯”频现。高剂量AAV带来的毒性风险,犹如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年来,辉瑞、CRISPR Therapeutics等公司的在研项目相继报告患者死亡事件。2025年,Sarepta的基因疗法Elevidys出现3例治疗相关死亡,引发停售风波,再度将AAV的安全性推上风口浪尖。
其次是治疗本身的“硬伤”。AAV疗法以“一次给药、长期获益”为卖点,但这也意味着无法重复给药。一旦疗效衰减或出现不良反应,缺乏补救或调整方案的空间。BioMarin的血友病基因疗法便因疗效随时间下降而备受质疑。
更关键的是,传统AAV载体在被用于CNS疾病领域表现欠佳,仅穿越血脑屏障一条就严重制约了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中的应用。而这些疾病正是Biogen等CNS巨头的核心战场。
而最现实的打击,来自“天价”背后的商业困局。AAV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单剂治疗动辄数百万美元,催生了“史上最贵药物”的标签。
辉瑞的遭遇印证了市场的冷峻现实。其用于治疗B型血友病的AAV基因疗法Beqvez于2024年4月获FDA批准,定价高达350万美元,曾被视为重磅突破。
然而,上市不到一年,由于市场需求疲软、支付障碍重重,自获批以来竟无一例患者接受商业化治疗。2025年2月,辉瑞无奈宣布将其撤市,彻底退出基因治疗赛道。这无疑宣告:即便技术成熟、监管放行,若无法打通商业闭环,创新也将止步于货架。
后浪滚滚而来
当AAV的光环逐渐褪去,基因治疗的递送技术正迎来一场变革。资本与研发管线正从日益内卷的AAV赛道中撤离,转向更具潜力、更灵活可控的新型递送平台,脂质纳米颗粒(LNP)、病毒样颗粒(VLP)等下一代递送技术正在崛起。
“智能舰队”LNP
如果说AAV是训练有素但“载重有限”的专车(其最大载荷仅为约4.7 kb),那么LNP更像是一支可大规模生产、自由编队的“智能舰队”。它们不仅载量更大,能搭载更长的mRNA或DNA序列,还能同时运送多个“包裹”,比如多个基因指令或治疗性蛋白,灵活性和扩展性远超传统病毒载体。凭借在mRNA新冠疫苗中的一战成名,LNP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高效细胞穿透力,一跃成为基因治疗的递送新宠。
如今,LNP正从疫苗领域强势进军体内基因编辑领域。2025年9月,基因编辑先锋Intellia传来重磅消息:其基于LNP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lonvoguran ziclumeran,已顺利完成全球III期HAELO研究的全部患者入组。该疗法通过LNP以mRNA形式递送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靶向敲除引发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的KLKB1基因,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消息发布后,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了信任票。公司股价应声大涨,9月以来累计涨幅超50%。该顶线数据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公布,若结果积极,有望在2027年上半年于美国上市。
当前,LNP的优化聚焦于靶向性与稳定性,通过设计新型可电离脂质、添加“GPS式”靶向配体,推动其从“肝靶向”迈向T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等更广阔疆域。
“完美伪装者”VLP
与此同时,另一颗新星:VLP也正冉冉升起。
VLP是由病毒结构蛋白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级颗粒,形似病毒却不含任何病毒基因组,兼具高生物安全性与免疫原性,堪称“完美伪装者”。此外,VLP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改变其组织分布和细胞靶向性,从而实现对特定器官或细胞类型的精确递送。研究人员通过改造VLP的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和递送治疗性基因,如基因编辑蛋白基因,以治疗遗传性疾病。凭借VLP兼具病毒载体的靶向性与非病毒载体的瞬时递送特性,在基因治疗中正展现出巨大潜力。
2025年4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发表重磅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且多功能的新型VLP递送载体——ENVLPE。这款“全能舰队”能够将所有主要的RNA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碱基编辑器、先导编辑器)以核糖核蛋白(RNP)递送到多种细胞类型中,规避DNA整合风险。研究显示,ENVLPE在人类原代T细胞及两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小鼠模型中均实现了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治疗前景广阔。

来源:Cell
唯有创新,才可超越周期
尽管面临挑战, AAV并未沦为“时代的眼泪”。它仍是当前基因治疗领域临床应用最广泛、技术路径最成熟的主流载体。截至2025年,全球已有9款AAV疗法获批,覆盖罕见遗传病、血液系统疾病及眼科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创新的脚步也未曾停歇。2025年9月18日,VectorY Therapeutics宣布以高达12亿美元,获得评估Shape Therapeutics开发的深部脑穿透AAV衣壳SHP-DB1的独家选择权。这款新型AAV载体可高效穿透大脑深层区域,同时具备更低的肝毒性与免疫原性,为CNS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这一起重磅合作传递出明确信号:AAV的进化仍在继续。
无论是深耕多年的AAV,还是异军突起的“智能舰队”LNP与“完美伪装者”VLP,技术路线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并行探索、互补共进。
未来基因治疗的决胜关键,不在于押注哪一种载体,而在于能否持续创新——突破递送瓶颈、提升安全性、优化疗效持久性,并构建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唯有如此,才能穿越周期,真正成为医药领域的常青树。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