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投行创始人/CEO亚洲之行的感受

BD的机会来了!~
国内外明星ADC公司寻找适合用于ADC创新药研发的单抗、双抗、多抗产品
请有相关产品的biotech公司立即联系药时代BD团队(BD@drugtimes.cn)!
投行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AI配图)
正文共:4500字 3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一位美国投行创始人/CEO亚洲之行的感受
Locust Walk是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全球性生命科学投资银行,业务涵盖买方和卖方的战略交易以及资本筹集,通过在公司层面、投资组合层面和资产层面的400多个项目,为300多个客户提供了服务,创造了超过100亿美元的交易价值。
杰夫·迈耶森(Geoff Meyerson)先生是Locust Walk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他在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和许可领域拥有成功的业绩记录,在各类交易中完成了60多笔交易,其中包括参与Locust Walk大部分已完成的交易。在创立Locust Walk之前,杰夫曾在一家风险投资支持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商务拓展工作,在SR One从事风险投资工作,在MedImmune开展商务拓展工作,以及在瑞银全球医疗投资银行集团开展投资银行工作。他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医疗管理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技术硕士学位以及杜克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在近期的两周里,杰夫在日本和中国进行访问,回到美国后,他撰文《Global Biotech Perspectives: Takeaways from My Recent Travels to Asia》,分享了自己对这两个生态系统的一些观察和个人感受。
一位美国投行创始人/CEO亚洲之行的感受
药时代团队认为这篇文章很有价值,进行了简单的翻译,现在向广大朋友们推荐,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英文原文,了解详情。
药时代: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中国医药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创新药在研的数目达到全球的30%左右。”十四五”以来,共批准387个儿童药品、147个罕见病药品上市,有效满足了重点人群的用药需求。中国创新药厚积薄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好成绩,吸引了全球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明天,药时代计划分享更多美国制药界、投资界创始人、CEO关于中国的观察、观点。敬请关注!~

全球生物技术展望:我最近亚洲之行的收获

在过去的两周里,在Locust Walk位于两地的优秀团队的热情接待下,我有幸在日本和中国进行了访问。以下是我对这两个生态系统的一些值得分享的观察:

日本

日本正全力推动风险投资生态体系建设,政府主导的AMED项目为合格投资提供1:2的配套资金——本质上1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对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将增值至3000万美元。随着符合AMED资格的企业增多,该计划日益受到欢迎。但要实现真正持久的影响力,仍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1. 具备商业化产品开发经验的药企高管需要更勇于承担风险,执掌风投支持的生物科技公司。这在美国本是药企老兵转入生物科技领域的常规路径,而日本太多创业者空有热情却缺乏开发专长。此外,由于药企界尚未将生物科技生态系统视为替代性职业路径,内部晋升竞争异常激烈。

  2. 社会需要更多颂扬失败而非苛责的文化。在日本,高管职业失败带来的声誉损害仍远高于美国。

  3. 拥有美国经验的日本高管应当运用其经验创建新企业,这将有助于吸引美国投资者资金。

  4. 生物科技公司需使研发管线更贴近药企采购需求。目前太多日本生物科技企业资金不足,难以触及真正的价值拐点。更严峻的是,许多本不该开发的产品被推进——尽管其技术本可应用于更具价值创造力的领域。与药企保持定期对话能避免这种低效状况。

  5. 最后或许最关键的是,生物科技创业者应以日美双总部模式创立企业,并至少配置部分美国领导层以吸引美国资本。这既能解决长期资金短缺问题,又能注入美国生态圈特有的创业活力。

中国

在过去9个月里,我已经四次到访中国——分别是2024年12月、2025年3月、5月、8月,今年十月还将再次前往。这段短暂的时间窗口让我收获颇丰,甚至见证了这个行业的演变历程。以下是几点观察:

令人惊叹的是,中国拥有众多西方世界闻所未闻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诸如石药集团、金赛药业、济民可信、齐鲁制药、迈威生物等公司,年收入均超过10亿美元和/或市值达到50至100亿美元,但在美国却鲜为人知。这些企业大多起源于仿制药业务和本土产品销售,如今已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向前整合进入创新药领域。虽然普遍认为只有恒瑞这类企业才具备交易价值,但我可以确信地说,这些公司及其同行的资产质量毫不逊色——恒瑞只是更精通如何与药企及投资界互动。我还发现中国高管阶层对加强跨境交流以弥合鸿沟抱有浓厚兴趣。为此,我们将于10月7日与MassBio及麦肯锡合作举办Align峰会,助力此类对话。如需参会详情,欢迎随时联系。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几乎所有顶尖企业都由美籍人士执掌。这些领导者几乎都拥有西方教育背景的博士或医学学位,并具备西方大型药企的工作经验。他们无一例外地友善谦和、才智超群、成就斐然,整体令人印象深刻。与中国高层建立信任至关重要,这需要时间沉淀。通过多次中国之行面对面的交流——包括共享多次北京烤鸭盛宴——我加速了信任构建并与他们结下友谊。当你真正接触这些企业掌舵者时,很难将中美贸易战视为敌对关系。中国确实存在害群之马让诚信企业蒙羞,但更多优质创新正在惠及美国患者。我对美国政府的建议是:应聚焦提升本国竞争力而非阻断中国创新。打击知识产权盗窃是战略要务,但无需禁止恪守伦理开发新药的企业。

这也引出了下一个观点:中国的创新水平正在持续提升。近期第一波浪潮主要是仿制生物药,企业纷纷开发自有GLP-1或PD1-VEGF药物。随着低垂果实被采摘殆尽,更具创新性的生物制剂成为新趋势。我所说的创新体现在:将新型已验证靶点组合成双特异性抗体/ADC、提升结合效率或降低脱靶效应等。可以预见这波浪潮也将在靶点趋于饱和后迅速展开。第三波创新浪潮已然开启——中国开始通过新型模式或未验证靶点真正与西方生物技术企业竞争。例如自体免疫疾病的体内CAR治疗领域,全球首批临床数据正是来自中国。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从概念探索到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的效率和成本优势。许多企业面临的挑战在于靶点选择策略,因此采取广撒网模式通过庞大管线筛选有价值靶点。随着对生物机制理解加深以及对药企需求的把握,这些企业将与美国竞争者形成更强竞争力。

目前香港IPO成为内地民营生物科技企业的风潮。我接触的所有民营企业都在讨论赴港上市策略或时间表——即便计划在18个月之后。这个市场火爆但存在流动性不足与募资规模有限的问题。上市虽能消除投资者的赎回权(企业家重要考量),但也催生大量高估值企业。由于流动性和募资量有限,导致投资者期望值高而持续融资能力低的矛盾。即使是市值超5亿美元的企业,也需通过业务拓展来维持资金消耗和西方临床开发。

与知名投资人的对话还涉及药明康德等CRO助推中国快速创新的现象。他指出这种效率的副作用是引发完全竞争,最终制约行业发展。知识产权泄漏(或至少是技术诀窍转移)会削弱企业在新生物机制研究上的优势。虽然成本更高,但采用共享真实收益的增值服务商模式、内化化学/蛋白质工程能力将提供更好IP保护。

大型中国企业正在快速学习NewCo模式并调整策略。部分企业开始绕过中间环节直接与药企交易:恒瑞将Aiolos背后资产以2000万美元首付卖给GSK,该资产不到一年后以14亿美元转手;近期更与GSK达成12项资产、5亿美元首付的交易。未来会有更多”药企就绪”资产达成此类交易,而未达标的资产仍可通过NewCo模式获取西方数据价值。

预计这波浪潮还将持续三年左右。随着企业进化成熟,更多交易将要求保留美国权益,优质资产价格随之攀升。同质化资产因完全竞争而折价销售,但顶尖资产永远享有溢价空间。后续将持续关注这一趋势。

明智决策源自可靠且及时的市场信息。鉴于西方药企、生物科技公司及投资者通常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Locust Walk与各方持续开展的对话能为所有参与者创造重要价值。

我期待就任何相关议题展开对话,也欢迎持有不同经历者分享见解。

特别感谢Locust Walk中国董事总经理刘辰先生、日本董事总经理山本弘及整个日本团队——他们全程支持了我为期8天、共计36场会议的访问行程。

 

参考资料:
1. Global Biotech Perspectives: Takeaways from My Recent Travels to Asia(https://www.locustwalk.com/takeaways-from-my-recent-travels-to-asia/)
2. Biogen成立新创投部门,或将重点关注“中国资产”!
3. 中国创新药进入「团批时代」、「集批时代」!
4. 超484.48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数量达50笔
5. 资本寒冬下的中国药企,排队IPO
6. 全球制药巨头TOP50排名揭晓:强生稳居榜首,中国药企表现亮眼
7. 从0%到42%,中国创新药创造了历史!
8. 美国VC创始人大呼:中国崛起,正引发一场全球生物科技与风险投资领域的颠覆性革命!
9. 中国创新药“出海”井喷:首付款屡创新高,药企掘金国际市场

10. 其它公开资料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AI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编译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haitao.zhao,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5年8月23日 08:03
下一篇 2025年8月24日 21:30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