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4762字 4图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作者 | 辰公子
文章来源 | 药时代公众号
封面图来源 | 《三国演义》
如果给过去10年上市的药物做一个排名,评价其成功程度的话,Keytruda(K药)大概可以排进前3,排第1或许存在争议,但肯定会有一批拥趸。
在K药的成功之路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Roger Perlmutter——时任默沙东的执行副总裁兼实验室负责人。
Perlmutter博士具有医学背景,早在1997年就加入了默沙东任研发部资深副总裁,不过在2001年却出走安进,在安进担任研发负责人,度过了11年的时光。直到2013年,默沙东的研发负责人Peter S. Kim博士光荣退休后,Perlmutter博士才重归老东家,接任了这一职位。
在默沙东的第二段职业生涯里,Perlmutter博士做出最大的贡献就是准确判断了K药的价值,并确定了其开发路线。
他拍板定下了基于生物标记物的开发方法,并因此让K药在NSCLC上赢下了“关键战役”;给联用定下了方略,为K药现今2100多项临床试验的注册,数十项适应症的获批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欧加农的PD-1团队是“K药之父”,那么默沙东里的Perlmutter博士团队则可以被冠以“K药教父”的名头。
在K药的开发上,Perlmutter博士展现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毒辣的眼光,并留下了一句格言,“当你意识到这东西的潜在价值后,就应该把全部职业生涯压上去。”
然而,Perlmutter博士却并没有陪着K药一路走下去,他对K药的偏爱引发了一些不满的声音,有分析师认为,对于默沙东这个体量的公司来说,他们有些过于依赖K药了。最终,Perlmutter博士在2020年向默沙东正式递交了辞职申请。
“Perlmutter要去哪?”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悬念并没有持续太久,转过年来的5月,Roger Perlmutter便宣布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将这家名为Eikon Therapeutics的小biotech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从Perlmutter博士后续的动作来看,这里俨然成为他下一个“押注职业生涯”的地方。
01
诺奖得主亲自下场
Perlmutter博士加入Eikon后,还从老东家默沙东那里挖来了2位重量级的高管。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左:Roy D. Baynes,中:Roger Perlmutter,右:Kenneth C. Frazier
此外,默沙东前实验室高级副总裁兼BD主管Benjamin Thorner也跟随Perlmutter博士一同加入了Eikon担任总法律顾问首席商务官,负责监督公司所有的法律事务和交易制定。
为何这些行业领袖都甘愿加盟这家初创biotech呢?原因可能很简单,这家公司的创始人——Eric Betzig博士,比他们的行业地位更高。
这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2014年,Eric Betzig博士因在开发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而摘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
图源:诺贝尔奖官网
虽然获得的是化学奖,但这荧光显微项技术却显然更适合生命科学的工作。
在过去的300多年时间里,光学显微镜都是我们观察微观世界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看到了细胞,认识了微生物。
但光学方法能看到的东西是有极限的,由于光具有波动性,光源上的一个点在经过显微系统发生衍射后,会投射成一片区域,这片区域就是常说的分辨率。
分辨率的大小与光的波长有关,根据公式计算,其最小值为波长的一半。那么在可见光下,我们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获得的最小分辨率就只能达到为0.2微米(200纳米),即阿贝衍射极限,也就是我们能观察到的最小尺寸。
这个尺寸已经非常细微,但对于想要微观世界里生命物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一些中型病毒的尺寸已经小于0.2微米,蛋白质的大小在20纳米左右,DNA的直径仅为2纳米。有大量的细胞器、蛋白质分子是我们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看清的。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相较于传统成像技术,将分辨率的极限提高了10~20倍,让我们能够直接观察纳米级的分子,给未来生物技术的应用带来无限可能。
这也是Eikon成立的基础。
02
观察!观察!
Eikon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就是用超分辨率显微镜实时观察细胞中蛋白质的运动,为此,他们甚至动用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目标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Perlmutter博士表示,长久以来,我们关于细胞生物化学的几乎所有知识,都来自冷冻或是固定后的细胞样本,制药界一直没什么工具能观察活体细胞的动态调控机制,我们从来没有真的了解过蛋白质的动态。
在这种情况下,Eikon通过将物理学、工程学和机器学习进行结合,以拓展传统的药物发现方法,极大的激起了Perlmutter博士的兴趣。因为这能带来海量的、无法通过常规方法获取的高质量数据。
高质量数据对现阶段的药物发现至关重要,有了足够的高质量数据,我们就能搭建精准的模型,并对药物的作用进行预测。那么最高质量的数据是什么呢?无疑是人体试验的数据。
但相比于体外试验,人体试验的样本量是有限的,甚至是渺小的,这也是“如何用最小的样本量获取最准确的试验结果”成为临床试验设计的重要课题的原因。
Eikon的单分子追踪(SMT)可以打造一种介于体外和人体之间的观测目标——观测选定蛋白质在活细胞中的运动轨迹。目前,他们已经可以将观察尺度缩小到10纳米,观测周期缩短至10微妙。
观测以时间为单位,SMT技术会绘制每个单位内的蛋白质运动参数,包括蛋白质的结合率、解离率、跳跃长度、角动量以及其在与靶点结合的持续时间等。
来源:Eikon官网
目前,在计算机的辅助下,Eikon每周可产生的数据量已经达到1.5PB(1 PB=1024 TB =1048576GB ),预计很快就将达到1PB/天的数据生产量。Perlmutter表示,他们的数据服务可存储约20PB的数据,与很多大型制药公司从成立至今保存的数据量相当。
Perlmutter博士认为,现在每一款能改善病情的药物的诞生都是一种奇迹,因为人们对疾病背后的病理原因都没有很深的理解。目前出了几种能治疗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疗法外,所以药物都只能通过弥补病理损害的方式取得获益,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通过在药物发现环节引入SMT技术,可以给过去难以成药的靶点构建新的生物学机制,Eikon已经借此催生出了很多项目。
03
2年融资7.75亿美元
却开始疯狂License in?
即便是在资本寒冬的岁月,Eikon这样的明星Biotech也不缺融资。
2021年5月5日,Eikon宣布完成1.48亿美元的A轮融资,领投公司The Column Group,参投公司 包括Foresite Capital、Innovation Endeavors 和 Lux Capital。
2022年1月6日,Eikon宣布完成5.178亿美元的B轮融资,此次融资除了首轮参与的4家投资机构外,还增加了13个投资机构,其中不乏General Catalyst、StepStone这样的知名投资机构,以及2家加拿大的政府投资。
2023年6月1日,Eikon再次透露了正在进行约1.06亿美元C轮融资的计划。
至此,从Perlmutter博士加入之后的2年多时间里,Eikon已经完成超7.7亿美元的融资,投资者争相给钱,对其极为看好。
难么,拿到六七亿美元后,Eikon做了什么呢?
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平台打造。SMT技术所需的CRISPR基因编辑和蛋白质荧光标记、超分辨率显微镜、分析数据所需的分析软件、自动运行SMT的自动化系统,可存储20 PB的存储器……直接硬件投资相对一般的初创biotech要大很多。
这波操作让Eikon一下子多了2款临床阶段的产品和1款即将进入临床阶段的产品,
这步操作可能会让一些人大跌眼镜。
作为一家致力于改变药物发现流程、靶向不可成药靶点,坐拥诺奖得主、K药教父和一众顶级制药界领袖的biotech,在2年融到7亿多美元后,一口气引进了4款产品,确实会有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04
把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
对于License in的行为,Perlmutter博士给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解释:
对Eikon来说,蛋白质追踪技术确实是一件利器,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发现药物靶标,并构建内部管线。但Eikon的成立却并非是为了单纯的商业目的,公司的目标是帮助项目更好的推进,无论这个项目是否来源于公司内部。我们希望能在合适的开发阶段,将我们的技术恰当的用在药物上以便其最终得以商业化。我们的业务并非售卖“一技之长”。
这段话读着似懂非懂,不过结合当下创新药开发的全球环境,我们大致能感受到Perlmutter博士的意思。
对于药企或者研发人员来说,做源头创新是诱人的,但对整个医疗环境来讲,却未必是最优解。
源头创新的好处是竞争小,但费时费力,凭一家之力很难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最优,并开发出一款完美的药物,失败的几率很高。
根据前人的经验,开发me better的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现在全球药企数量与日俱增,同靶点的项目层出不穷,资源的无谓消耗也在增加。
如果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或许会更好。通过多方合作、各展所长的方式,把较为创新的产品做到尽量极致完美,既避免了资源的无谓消耗,又增加了创新药的成功率。
对Eikon来说,他们的蛋白质追踪技术既可以用来开发新靶点,也可以用来筛选、优化药物分子。如果仅留作自用,未免太浪费。
合作共赢,对自己,对合作方都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在今年的JPM周上,Eikon与超过30家生物技术公司进行了会面,每家公司都在尽力向Eikon推荐他们的产品。
05
结语
手握“制药屠龙刀”的Eikon,选择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Perlmutter博士表示,公司没兴趣围绕这些新技术修建护城河,这些设备对整个世界都很重要!Come one,call all,把大家都叫过来吧!
他们甚至准备开发一种操作更简单,对用户更友好型的实验室台式版蛋白追踪设备,以便其他公司有朝一日可以使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药时代
发布者:wein,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