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撰文 | 纪    十


最近,知名华人学者、MIT终身教授陈刚被判无罪释放,让在美华人(不仅仅只是科研群体)大为振奋,这是因为近来一段时间针对美国华裔/亚裔群体的伤害以及不公正的待遇仍在继续,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日,诺奖得主、美国前能源部长朱棣文也准备出来发声,举行在线研讨会,讨论亚裔在美国科学以及工程领域的贡献(研讨会见底部的参会信息)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本周,知名华人学者詹裕农在《细胞》杂志撰写评论:“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这也是一心只为纯粹科研工作的詹裕农少有的对外发声。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詹裕农和叶公杼

 

詹裕农,知名华人学者,1945年出生江西泰和县。建国前,随父母定居于台湾,詹裕农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詹腾荪,其母郑美珠,均毕业于中正大学),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与叶公杼结为夫妻,打理同一个实验室,他们都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二人荣获了诸多荣誉和奖项。


詹裕深知美国亚裔学者的难处,这片天地并非对所有人都公平。


在这篇评论中,詹裕农指出,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奖项获得者中缺乏种族多样性,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某些族裔的科学家群体一直以来被低估。其中亚裔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获奖者代表性不足,这一趋势最近也没有明显的改进。


作为华裔的他,觉得有必要站出来为自己代表的群体说话。


要知道,美国生物医学实验室里,亚裔(以华人为主,印度次之)几乎占据了一半的人。但长期以来,他们的贡献被严重低估。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在评论中,詹裕农指出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显示,亚裔学生占31%,教员占21.3%,有终身教职及正在申请终身教职的人占据12.3%


那么,这些亚裔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研究水平如何?一个评估研究项目质量的标准就是美国NIH的R01项目(这是美国难拿的科研项目)的申请情况,有分析指出在2000-2006年的申请者中16.7%是亚裔,最后亚裔申请成功的比例为14.7%,申请比例与最后成功的比例相差不大,可以说亚裔与其他族裔的美国人的研究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没什么差异。

 

然而,在获得奖项认可上,这个比例就呈现一边倒了。研究者调查了包括Breakthrough prize、Lasker Award、Horwitz Prize等奖项,除了Breakthrough prize、Vilcek Prize等几个奖项外,包括拉斯克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如Rosenstiel Prize、March of Dime Prize、E.B. Wilson Medal、Thomas Hunt Morgan Medal、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Medal以及Gerard Prize都严重低估亚裔的贡献。


亚裔获奖者寥寥无几,他们没什么话语权。


在这里需要补充一句,Breakthrough prize之所以对亚裔比较“友好”,主要是硅谷华人科学家以及企业家群体强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奖项的早期发起人中有马化腾和马云。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亚裔很少会获得奖项的认可,这是美国生物医学领域长期以来的“歧视” 


事实上,近年来,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为例,几乎每年的获奖工作中,都有华人学者的身影,他们当年深度参与了这些诺奖级发现,甚至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诺贝尔奖授予肿瘤免疫治疗的两位学者,另有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华人学者陈列平也做出了关键贡献,诺奖的官方材料里也有多处提及了陈列平的贡献,但最后公布奖项时,陈列平不在获奖名单中,可以说这是与诺奖近距离插肩而过。

 

最后,詹裕农建议美国要正视在生物医学领域存在的不公,同时审视奖项评审的环节,最后他希望能加大训练亚裔科学家。至于詹裕农的这些呼吁什么时候能发挥作用,估计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美国对华裔以及其他亚裔的偏见仍在继续,这就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人站出来说话。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作者。
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视频为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衷心感谢!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推荐阅读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

获奖少、贡献被低估,知名华人学者撰文批评美国亚裔长期遭受歧视点击这里,与~20万同药们喜相逢!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

(0)
打赏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为好文打赏 支持药时代 共创新未来!
上一篇 2022年2月5日 15:04
下一篇 2022年2月7日 12:27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FDA批准首款NASH/MASH新药,中国药企如何分享这个百亿美元大蛋糕?点击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