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单抗作为载体将小分子药物靶向运输到目标细胞中。
抗体偶联其他生物制剂(Antibody-biologic conjugates,ABC),将二药或者多药合一,从而降低成本,也被报道可以降低相关副作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双特异性抗体(可理解为A抗体偶联B抗体),抗体偶联蛋白药物,抗体偶联核酸药物是其中常见的三类ABC。
01 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俨然成为各大生物制药企业,全力投入的新赛道。数十种工艺技术,开发出数百种双抗结构。总体而言,分为两大类:
IgG样双特异性抗体
TriomAb®是第一个IgG样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采用小鼠IgG2α和大鼠IgG2b的非对称性结构。
“knobs-into-hole” (KiH)技术是Genentech的IgG样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
片段化双抗也有一系列的技术平台
如BiTE(Amgen),DART®(MacroGenic),FcabTM(F-star ),TandAb®( Affimed)等。

此外国内也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平台,药明生物的WuxiBody、岸迈 FIT-Ig®等。
双特异性抗体六大生物学作用,可以阅读之前文章:结构细节决定成败,论双抗设计!具体产品和技术,本文不做赘述。
02 抗体偶联蛋白质药物

在抗体药物出现前,蛋白质药物(血液提纯蛋白,重组蛋白等)曾经在市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蛋白类药物,通常没有特异限定的靶点,导致有时毒副作用太强,有时效价又不足。
如果将重组蛋白和抗体偶联在一起,可以通过抗体的靶向性,将蛋白质药物带到特定组织部位。
2.1 抗体偶联毒素
如来自于阿斯利康的moxetumomab pasudotox(CAT-8015/HA22),是CD22的单克隆抗体和假单孢菌外毒素(PE38)的偶联物,已被FDA批准用于毛细胞白血病(hairycellleukemia ,HCL)的治疗。

2.2 抗体偶联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如IL-2,IFN-γ,EPO等广泛用于各类疾病治疗。但是单纯使用细胞因子治疗存在一些问题:系统用药时,快速的肾脏清除率,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发挥药效,容易产生免疫相关副作用和抗药物抗体。
目前有多个抗体偶联细胞因子在临床阶段,通过抗体的靶向性,将细胞因子携带到作用局部(如肿瘤或者大脑等),再由细胞因子发挥其作用(如激活或者抑制免疫细胞)。可以减少细胞因子药物剂量,增加靶向性,减少非靶区域副作用。

抗体偶联细胞因子(immunocytokine)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机制 图片源于文献2

03 抗体偶联核酸


合成抗体偶联siRNA
图片源于文献3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药时代
发布者:药时代,转载请首先联系contact@drugtimes.cn获得授权